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卫姓研究
古都朝歌研究

 

   

 

 

姓氏寻根 - 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卫姓研究
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卫姓研究
 
作者:闫玉生 纪翔  加入时间:2009-11-26 18:57:21
                                                                           概 论

      卫姓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姓氏之一,宋朝时的《百家姓》将卫姓排在第12位,当代卫姓人口达78万,在按照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排在第17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0.06%。


      “卫”字本义是保卫、守卫的意思,其作为姓氏,得姓方式是以国为姓。卫国是周代姬姓国,是文王第九子(还有一说是文王第八子)卫康叔所封之国。卫康叔,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周灭商后,被分封于康城(今河南禹州市西北)。武庚叛乱被平定之后,武庚被诛,管叔自杀,蔡叔被流放。于是,周公将小弟姬封立为卫君,徙封在河、淇之间,在商故都周围地区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姬封谨遵周公旦之命,吸取商代亡国的教训,仁政爱民,使卫国大治。成王亲政,举姬封为周朝司寇。姬封死后,谥号为“康”,意思是能够“令发安康”,始称康叔。卫康叔是卫国的建立者,也是卫姓的得姓始祖。
      卫姓的祖地在今河南淇县。古称朝歌,卫国的疆域很大,包括了今天河南省北部以及河北省南端的一部分地区。卫国的都城最初是在朝歌(今河南淇县)。传至卫懿公共16世,400余年。懿公好鹤,淫乐奢侈,臣民怨声载道。周惠王十七年(前660),狄人伐卫,他被杀。卫戴公继位,迁都漕邑(今河南滑县南)。戴公卒,其弟弟毁继位为卫文公,卫文公于周惠王十九年(前658),将都城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公于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1),又将都城迁到帝丘(今河南濮阳县境)。之后,卫国因为战乱不休,统治者更迭频繁,政权不稳,国力日渐衰弱。至卫昭公更是沦为小侯。到卫嗣君的时候,卫国仅有濮阳一地。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国吞并濮阳,将其合并到东郡,卫元君将卫国都城迁到野王县(今河南沁阳市)。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灭亡。卫国自周初卫康叔立国,至秦末灭亡,立国时间长达八百余年,其间四次迁都,但是朝歌(今河南淇县)作为都城的时间达400余年,且是卫国历史上较为强盛的前期。所以,卫姓的祖居地是卫国的前期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
淇县,地处河南省北部,隶属鹤壁市,北距首都北京567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28公里。淇县历史悠久,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商代有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殷王在此建都,西周时康叔在此建立卫国,留有许多名胜古迹。淇县地貌多姿,“青岩表仙境之胜,浮山夹幽涧之奇”、“肘山腋水,地形爽垲”是其地形特点的形象写照。淇县位于华北平原的南部,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淇河鲫鱼、缠丝鸭蛋、软核蜜枣,被誉为淇县“三珍”,历史上曾为皇帝贡品。铜、铁、铝、锡、煤、石膏、木鱼石、花岗岩等矿藏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淇县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
      卫国曾经四次迁都,她的五个都城都在今河南境内,卫国在秦二世时正式灭亡。所以,先秦时卫姓的分布主要在今河南地区。秦时卫姓迁至今河北北部,汉晋时,卫姓在今河南、山西、山东、河北、陕西、四川、江苏等地均有分布,并且逐渐在山西形成以河东郡为代表、在河南形成以陈留郡为代表的卫氏望族。历史上记载,鲜卑族的一支昌黎卫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后改姓卫。唐代以后,卫姓广泛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河北、陕西、四川、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安徽、东北等地区。至清代,卫姓分布已经相当广泛。现代卫姓分布较广,尤以陕西、四川等省人数最多。明初和清初政府有计划的移民和军队的屯边垦荒,又造成了人口迁徙,一部分人在这个时候移民台湾,其中包括卫姓。追根溯源,台湾的卫姓人,其先民大多出自河南。明清时期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由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向东南亚移民的卫姓人数众多,其中有些人是由福建经台湾再移民东南亚的。近现代以来,卫姓人同时也向欧洲、美洲和澳洲发展。而追其故土,寻根求源,他们均是中原移民的后代,祖根在淇县。
      卫姓名贤辈出,代不乏人。周代有卫姓的得姓始祖卫康叔,平戎功高、使卫国由侯晋爵为公的卫武公,宠鹤失国的卫懿公,我国第一爱国女诗人,卫懿公之妹许穆夫人;春秋时有宋国博士卫平;秦汉之际有燕人卫满在朝鲜半岛西北部建立了卫氏朝鲜;西汉最显贵的卫姓人物是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卫子夫、卫青姐弟,还有景帝时的丞相卫绾;东汉有学者卫宏、名臣卫飒;曹魏时有司徒卫臻、尚书卫觊;西晋有河东安邑卫氏家族,以书画传家,卫瓘、卫恒父子,卫恒的弟弟卫宣、卫庭均以书法著名,还有画家卫协;唐代有易学家卫大经,画家卫芊、卫宪;北宋有名将卫绍钦,画家卫光远、卫昇、卫松,数学家卫朴;南宋有秦国公卫泾,著名学者卫富益;明代有画家卫靖;清代有工部尚书卫哲治,侍讲学士卫荣光。
与卫姓有关的遗迹名胜很多,较著名的有淇县卫国故城遗址、定昌卫国王宫遗址、濮阳卫都帝丘遗址、濮阳戚城遗址、鹤壁辛村卫国墓地、陕西卫青墓、广州卫氏大祠堂等。
      卫姓后人的寻根联谊活动,截至目前,由于各种原因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关于卫姓的研究,河南作为卫姓的祖居地,多年前就已经进行,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卫姓宗亲会组织对于联系同姓,敦宗睦族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台湾、香港、泰国等地均已建立。
  


      一、卫姓源流
      1、起源
      源自姬姓 以国为氏
      “卫”字本义是保卫、守卫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多次见到,是会意字。其形状:中间是个口字,代表城邑,四边各有一个脚丫。罗振玉解释为:众足绕城,有守卫意。
     “卫”字作为姓氏的标识,是以国名为氏。卫国是周代姬姓国,文王第九子(还有一说是文王第八子)卫康叔所封之国,灭于秦,国灭之后,子孙为纪念故国以国名卫为姓氏。卫姓的得姓方式是以国为姓,是被后世研究卫姓的学者们所公认的,几乎所有古籍对于卫氏的姓源,都有类似的记述。譬如,《广韵·祭》说:“卫:本卫国。亦州名。亦姓。周文王子卫康叔之后,国灭因氏。”《元和姓纂》上记为:“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封于卫,传国四十余代。秦末,国灭,子孙以国为氏。” 《通志·二六·以国为氏》记载:“卫氏,文王第九子康叔所封之国也。……至卫君角之九年,秦并天下,子孙以国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十三祭》中也记载:“姬姓。……传国至卫君角,为秦二世所灭,为庶人,子孙以国为氏。” 
      卫康叔为卫国的得姓始祖,姓姬,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文王第九子。周成王时改封于卫,卫成了姬姓之国,康叔也称为卫康叔。
      周武王克商以后,大封天下诸侯,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为殷君,将商朝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给他,让他管理殷商遗民,以奉先祀。为防止武庚率领殷人叛乱,武王又封三弟叔鲜于管、五弟叔度于蔡、八弟叔处于霍,将商代畿内之地分为三国,“纣城东曰卫,南曰鄘,北曰鄁”(《玉篇·邑部》),“鄁,以封纣子武庚;庸,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汉书·地理志》),共同负责监视武庚及殷商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因为年幼,由武王弟周公辅政。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篡夺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于是,胁迫武庚,又联合徐、奄、薄姑等东方部落,起兵反周。周公秉承王命,出兵东征,击溃了叛军。武庚被诛,管叔自杀,蔡叔被流放。于是,周公将康叔改封于卫,管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周公旦又担心康叔年轻,难以维持统治,还为康叔举行了授土授民仪式,谆谆告诫康叔:一定要找到殷朝有德望的人,向他们了解殷朝兴衰成败的历史,并务必关心爱护百姓。并且作《康诰》、《酒诰》、《梓材》等文告,作为康叔治国用以效法的准则。后来康叔果然不负众望,借鉴殷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爱惜民力,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康叔的声誉日隆,到周成王亲政之时,被举用为司寇(掌管全国刑法的最高官员)。成王还把许多宝器、祭器赐给他,以表彰康叔的德行。《史记·卫康叔世家》对此有详细记载:“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武王已克殷纣,复以殷余民封纣子武庚禄父,比诸侯,以奉其先祀勿绝。为武庚未集,恐其有贼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禄父,以和其民。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代成王治,当国。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周公旦惧康叔齿少,乃申告康叔曰:‘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告以纣所以亡者以淫于酒,……为梓材,示君子可法则。故谓之康诰、酒诰、梓材以命之。康叔之国,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民大说。成王长,用事,举康叔为周司寇,赐卫宝祭器,以章有德。”
 

      卫姓祖地在河、淇之间
      卫是周代姬姓国,是在商代卫国故地重新分封的诸侯国。卫是商的畿内国,直到商代末年还依然存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曾经伐卫。《逸周书·世俘解》记:“甲申百弇以虎贲誓命伐卫”。周武王灭商之后,将其畿内分为三国,东边是卫地,命蔡叔尹之,以监督武庚。及至武庚叛乱被平定之后,周公又将康叔改封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
      卜辞中的卫地是指商代朝歌东边的一个地名,具体是在今河南省浚县西南25公里的卫贤集。卫贤集是故卫县县治所在地,又称卫县集。王应麟《诗地理考》引《括地志》记载:“朝歌故城在卫州东北七十里,卫县西二十二里。”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引杜佑:“卫县西二十五里有古朝歌城。”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指出:“卫地本是朝歌商邑东边的一个地名,周初管叔曾奉命驻守于此地以监视殷遗民的反抗,后来康叔平叛因驻守于此地而封为卫君。平叛胜利,西迁朝歌。卫与殷同属喉音,声钮相近,为了与被推翻的殷人政权相区别,康叔虽居于‘殷墟’朝歌而仍称为卫君。”
      卫康叔所建卫国,版图包括了原商代畿内之地的卫、鄘、鄁三国。《汉书·地理志》记载:“《书序》曰:‘武王崩,三监叛’,周公诛之,尽以其地封弟康叔。”郑玄《诗谱·邶鄘卫谱》说:“三监导武庚叛,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更于此三国建诸侯,以殷余民封康叔于卫,使为之长。”孙诒让《邶鄘卫考》指出:“周公以武庚故地封康叔,实尽得三卫全境,以其地闳广难治,故依其旧壤,仍以殷、东为二,以其子弟别治之,如晋文侯弟成师别治曲沃,东周惠公子班别治巩为西周君之比。是中旄于东,虽专治其邑,而仍属于其父,则与三监分属微异。逮康叔卒,康伯嗣立,而东遂不复置君,故采诗者于三卫不复析别。” 中旄即康叔的长子康伯牟,他也曾受命东征武庚,胜利后,被封在东,东即鄘,实际上还是受康叔管辖。卫国的疆域实际上包括了今天河南省北部以及河北省南端的一部分地区。
      卫国初都朝歌。卫国最初在殷墟朝歌(今河南淇县)建都,是当时较大、较重要的诸侯国。在卫康叔六世孙顷侯时进爵为侯。顷侯的孙子即卫武公,名和。前812年即位至前758年去世,在位55年,卫国统治较为安定,历相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前771年,犬戎攻西周杀周幽王,卫武公率兵佐周平戎,有很大功劳,周平王命他为公。谥曰卫武公,从此,卫国又由侯进爵为公。
      卫戴公迁都漕邑。卫国传至卫懿公共16世,400余年,一直都以朝歌为都。前669年懿公即位,淫乐奢侈,爱好养鹤,臣民怨声载道。周惠王十七年(前660),狄人伐卫,他发兵御狄,官兵抗命不遵,狄人势如破竹,破卫,他被杀。《左传》上有记载:“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狄伐卫,公欲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齐桓公率诸候之兵伐狄救卫,筑楚丘(今河南滑县东),立戴公。戴公的妹妹是宋桓公的夫人,所以,宋桓公在黄河边上迎接卫国遗民700余人,加上共、滕两邑的人民共5000余人,让戴公暂居在漕邑(今河南滑县南10公里白马城故址)。又因为卫宣公的夫人是齐僖公的女儿,所以,齐桓公派遣公子无亏率领军队5000人、战车300乘驻守漕,另外还送戴公车马、祭服,送卫宣公夫人鱼轩、重锦等。
      卫文公迁都楚丘。戴公卒,卫宣公的孙子、戴公的弟弟毁被立为君,这就是卫文公。卫文公于周惠王十九年(前658)春天,将都城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东30公里)。卫文公即位后,收集卫国遗民,改良政治,轻赋税,平刑狱,使卫国逐渐复兴。
      卫成公迁都帝丘。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公,名郑。前635年即位。周襄王二十年(前632),晋楚城濮之战,晋人求卫国借道并出兵相助,他不许,为大夫元咺所攻,投奔楚国。晋文公伐卫,将卫国的土地分一部分给宋国。他奔陈再奔周。后来周人求晋文公,卫成公才得以回国复位,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1),他将都城迁到帝丘(今河南濮阳县境)。卫国因为地处于晋国、宋国和齐国之间,离楚国较远,所以一贯跟随这三国抗楚,参与晋、齐等国召集的盟会。周定王五年(前602),卫成公与鲁、晋、宋、郑、曹会盟于黑壤。穆公元年(前599),郑国因为和楚国讲和,晋、宋、曹等伐郑,卫国也参与其中。整个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休,卫国也不能幸免。卫国传至卫君起(前477年即位),因为政权不稳,统治者更迭频繁,卫国国力日渐衰弱。至卫昭公(?―前443)在位时,三晋国势强盛,卫国沦为小侯,依附于晋国赵氏。
      卫元君迁都野王县。卫国传至卫成侯(?—前341),前371年继位,卫国国势更弱,立二十九年卒。至其孙嗣君即位,卫国仅有濮阳一地。前255年,嗣君之子怀君朝魏,被囚杀。嗣君的弟弟卫元君因为是魏人的女婿,于是被魏国立为卫君。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国攻占魏国东部地区,吞并卫国所居住的地区濮阳,合并称为东郡,将卫国都城迁到野王县(今河南沁阳市),卫国成为秦国的附庸。卫元君立二十五年病死,其子君角嗣位。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灭亡。卫国是秦统一后在名义上仍能存在的唯一一个诸侯国。
      卫国自公元前11世纪卫康叔立国,传国四十余代,历时八百余年,曾经四迁其都。但是在卫国前期国力强盛的400余年中,卫国的都城一直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其后虽然四迁其都,也不过是迫于战争的无奈之举。所以,卫国的前期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是卫姓的祖居地。
 

      2、播迁
      卫国在秦二世时正式灭亡。卫国虽亡,但卫氏子孙世代繁衍,流传至今。卫国曾经四次迁都,她的五个都城都在今河南境内,所以,先秦时卫姓的分布主要在今河南地区。秦时卫姓迁至今河北北部,汉晋时,卫姓在今河南、山西、山东、河北、陕西、四川、江苏等地均有分布,并且逐渐在河南形成以陈留为代表、在山西形成以河东郡为代表的卫氏望族。唐代以后,卫姓广泛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河北、陕西、四川、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安徽、东北等地区。至清代,卫姓分布已经相当广泛。现代卫姓分布较广,约占汉族人口的0.06%,尤以陕西、四川等省人数最多,这两个省的卫姓约占全国汉族卫姓人口的61%。
      先秦时期 有关卫姓活动的记载很少,主要都在今河南地区。春秋时宋国有个博士叫卫平,宋元王有一次得到一个大龟,卫平进见宋元王,说服他崇尚龟卜,隆重的祭祀鬼神,得到宋元王的崇信,由此而在宋任相。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时卫姓已迁至今河北北部地区。秦汉之际有燕(治今北京)人卫满。西汉初,燕王卢绾叛离汉朝,逃入匈奴,卫满乘机聚众千余人出塞东走至朝鲜,在朝鲜各族及燕、齐逃亡出塞的人民中建立了卫满朝鲜政权,建都王险城,政治、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占有朝鲜半岛西北部,地方数千里。惠帝、高后时,辽东太守约以为外臣。卫满的孙子卫右渠继位为朝鲜王之后不肯朝汉,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水陆两路攻朝鲜,朝鲜贵族杀死卫右渠投降汉朝。
      秦汉时,以晋地(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地区为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河东郡相当于今山西省西南部。河东郡在汉晋以后逐渐形成卫姓最著名的郡望地。 
      卫姓在西汉时最显贵的人物是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卫子夫、卫青姐弟。卫子夫,初为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武帝到公主家看见之后就很喜欢她,于是被送入宫中。元朔元年(前128)生戾太子,被立为皇后。后因巫蛊事件,戾太子举兵杀江充,兵败自杀,她被武帝废黜,也自杀。卫青深为武帝重用,一生前后七次出击匈奴,为汉朝解除匈奴的威胁做出了重大贡献,官至大将军,封关内侯、长平侯。
      西汉景帝时的丞相、建陵侯卫绾,世代居住在代之大陵(今山西文水县),其裔孙卫暠,东汉明帝时,因为精通儒学将他从代召至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并卒葬在这里,命他的子孙就以这里为家,居住在安邑。东汉蔡琰的第一个丈夫河东卫仲道及汉末护羌校尉卫瑶均是他的后代。卫暠的孙子卫觊,字伯儒,初为曹操司空掾属,任魏国尚书等职。曾建议由郡县安置还乡的流民,反对军将私召为部曲,主张官府对盐实行监卖,被曹操接受。魏文帝时又建议置律博士。卫觊爱好古文,擅长书法,文名颇高,著有《魏官仪》。卒后谥敬侯。其子卫瓘,字伯玉,开始是魏尚书郎,因为平蜀有功,晋升为镇西将军。司马炎代魏为晋,授征东将军,封公,官至侍中、录尚书事。卫瓘学识渊博,文武兼修,与尚书郎索靖均擅长草书,当世人称:“一台二妙”。卫瓘有四个儿子:卫恒、卫岳、卫裔、卫宣。卫宣的夫人是武帝的公主。卫恒,字巨山,官长水校尉,擅长草书、隶书,著有《四体书势》。卫恒有二子:卫璪、卫玠。卫璪字仲宝,被封为江夏郡公,授散骑侍郎。卫玠字叔宝,风姿绰约,人称“玉人”,好谈玄理。西晋时,王澄、王玄、王济都颇负盛名,但均不及卫玠,当世人说:“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卫玠官至太子洗马。卫恒的族弟卫展,开始为尚书郎、南阳太守,永嘉中,为江州刺史,累官晋王大理。东晋建立后,授廷尉。卫玠裔孙卫盛被封为神泉公,在隋任虞州刺史。卫盛的儿子卫孝节,唐代武德初,为总管,曾经打败过尉迟敬德。贞观四年(630)的时候,为幽州都督,曾出击匈奴。后任左武卫大将军。后魏的步兵校尉卫卧龙也称自己是卫玠的后代。卫卧龙的五代孙卫弘敏在唐历任给事中、吏部郎中、汝州刺史等职。卫弘敏儿子卫固损。卫弘敏的三从弟卫元经,任苏州刺史。
      河东郡的卫姓人物在汉晋时期,除了上述著名的丞相卫绾一支外,还有代(治平城,今山西大同)人卫操、卫雄父子。卫操,字德元,初为西晋卫瓘牙门将。劝猗卢招纳晋人。猗卢用为辅相。受晋封为右将军、定襄侯。其 子卫雄,字世远,勇壮多谋,跟随父亲常率军作战。被封为左将军、云中侯。
       河南陈留卫姓在汉晋时主要是卫兹、卫臻父子。卫兹,陈留襄邑(今河南雎县)人,字子许,东汉末曾与曹操同盟起兵,讨伐董卓,在荥阳之役中战死。其子卫臻,字公振,开始为郡吏,后任曹操丞相参军。魏文帝以后,先后任官侍中、吏部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为官敢于进言,多次劝说明帝不要大修宫室。正始年间去世,谥曰敬侯。这一时期,河南地区的卫姓还有河内修武(今河南获嘉)人卫飒、洛阳(今属河南)人卫玄等。卫飒,字子产,出身贫寒,读书常佣工自给。王莽的时候在州郡任官。东汉光武帝时先后出任侍御史、襄城令、桂阳太守等职。在任桂阳太守期间,领导民众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设置铁官,严禁私铸,每年增加收入五百余万。卫玄,字文升,北周末官至京兆尹,得封公爵,因为得罪宣帝,被免官。隋文帝仁寿年间,出任资州刺史,做事干练,深得同僚臣民信任。隋炀帝初,升迁为魏郡太守。大业九年辅助代王侑守长安,他率军东出函谷关,击败杨玄感,保全了洛阳。因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被委任驻守关中的重任。
      卫姓在汉晋时期,除了称盛于山西、河南外,在今河北、山东、四川、江苏等地也已经均有分布。
      河北有中山卢奴(今河北定县)人卫子豪。官至卫尉。妹妹为汉宣帝婕妤,受到宠爱,生楚孝王。长女是元帝的婕妤,生平阳公主。汉成帝时,中山孝王无子,娶其次女为妃,元延四年(前9年)生子,即后来的汉平帝。卫子豪有两个儿子,卫宝和卫玄。公元前1年,汉哀帝死,王莽以太皇太后(即元帝皇后)的名义,迎立年仅九岁的中山王为帝,即平帝。卫宝和卫玄因为是平帝的舅舅被封为关内侯。王莽为了便于自己操纵朝政,禁止平帝的母亲及舅舅进入京师。卫宝和王莽的儿子王宇合谋,让平帝的母亲中山卫姬上书请求进入京师。王宇又令人乘夜以血酒洒在王莽的宅院,打算托鬼神恐吓王莽。事情被王莽发觉,王宇及卫氏族人均被杀。西汉卫叔卿为中山(今河北定县)人。
      山东有卫咸,为齐(今山东)人,卫胡为莒(今山东莒县)人。东汉卫宏是东海(治今山东郯城)人,字敬仲,光武帝时任议郎。曾经跟随谢曼卿学习《毛诗》,跟随杜林学习《古文尚书》,著有《毛诗序》、《训旨》、《汉旧仪》等。卫宏对于古文经学影响很大。
      四川有嘉严道(今四川荥经)人卫继,字子业,学识渊博,蜀汉时历任奉车都尉、大尚书等官职。北周卫元嵩也是蜀人,不信佛教,曾上书驳斥佛教。
      江苏有广陵(治今江苏扬州)人卫旌,字子旗,与布骘关系很好,孙吴时官至尚书。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人中有的在汉化过程中,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族姓,改姓卫。据《后燕录》记载:昌黎(在今河北徐水西)鲜卑有卫姓。历史上昌黎卫氏是鲜卑族的一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后相传改为卫氏。
      唐宋元明清时期 卫姓广泛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河北、陕西、四川、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安徽、东北等地区。
      唐代河东安邑卫姓继续繁荣发展。除了上述西汉景帝丞相卫绾后裔以外,还有众多卫姓族人。户部郎中卫几道,迁徙到京兆(今陕西西安);水部员外卫惟良;虞部员外卫巴;御史中丞、循王传卫晏,曾经巡岭南五管,赠太子少保,父亲卫璿曾任太子洗马,卫晏有三个儿子即卫之玄、卫中立、卫中行;卫中行历任华州刺史、兵部郎中、礼部员外等职;国子司业卫密,儿子卫偡,弟弟卫倚;卫倚的儿子卫象为侍御史。
      河东郡的其他地方也多有卫姓人物。大历检校户部尚书、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天宝中投奔安西,因为在边境立功升迁为员外诸卫将军。安史之乱时,他曾率兵在疆子坂、永宁大败史思明父子,因此被封为河东郡公。广德年间又任荆南节度等职。陕虢观察卫次公,字从周,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称自己是西晋卫瓘的后裔。才学颇高,弱冠即举进士。后为翰林学士,官至淮南节度使兼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其子卫洙,娶宪宗的女儿临真公主,官至工部侍郎。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卫大经,勤奋好学,尤其擅长说《易》,性情固执但又极其诚恳,因为生病不应武则天的征召,好友夏侯乾童的母亲去世,他不惜步行千里前往吊唁。
      河南在宋代有开封(今属河南)人卫绍钦。在宋太宗在晋王府的时候就跟随太宗,后来太宗即位,补缺为内高品。又跟随太宗征伐北汉,升迁为殿头高品。又与王继恩一起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深受太宗褒奖。宋真宗即位,官拜宫苑使、内副都知、永熙陵都监等职。景德元年(1004),改任皇城使。跟随真宗抵达河朔地区,为车驾前后行宫四面都巡检,到达澶渊城,率领扈驾兵守河桥。澶渊之盟后,历掌三班院、皇城仪鸾翰林司。在清代有济源(今属河南)人卫哲治,字我愚。因为提拔贡生参加廷试取得优异成绩而开始为官作知县,先后作过山东布政使、安徽巡抚、工部尚书等官职。雍正中期,曾经在盐城等县作知县,治理蝗虫灾害,兴修水利,赈济灾荒均颇有成效。还有新乡(今属河南)人卫荣光,字静澜。咸丰年间的进士,被任命为编修。后来调往胡林翼军、多隆阿军中任职,镇压太平军,转战湖北、安徽,攻克了太湖、潜山。同治中期,督办黄河、运河的防务,并进攻捻军。作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山东济东泰武临道、署按察使等。光绪年间又先后作官浙江布政使,山西、江苏、浙江巡抚等。
      山西在清代有曲沃(今属山西)人卫周祚,是明代崇祯朝的进士,在明官至户部郎中。清代初年,任刑部侍郎。曾经上疏请求严肃反对连坐、严格考核官吏。历官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刑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等。康熙十四年去世。谥曰文清。还有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卫既齐,字伯严,康熙初年的进士。先后作官山东布政使、顺天府尹、贵州巡抚等。屡次上疏论述时政,为官清正廉明,敢于直言。不管在哪里做官,都积极革除弊政,兴办学校,平复刑狱,在各地都有很高的声誉。晚年,又先后承修永定河、督培高家堰工程。康熙四十年死在工地上。还有阳城(今属山西)人卫立鼎,字慎之,康熙二年(1663)的举人,被任命为直隶卢龙知县,革除在征收粮草过程中的诸多弊端,为官清正廉明,被推荐为直隶第一。后来升任户部郎中,又任命为福建福州知府。
      上海在宋代有华亭(今属上海)人卫肤敏,字商彦,是宣和时候的进士。宣和六年(1124),为了祝贺燕国皇帝的生日受命出使金国,走到燕山地区返回。第二年,又受命出使金国,金国军队已经南下侵宋,英勇不屈从金军。建炎三年(1129),受召前往平江府,又劝高宗移驻江宁,并献上防守长江的策略。在明代有卫青、卫颖父子,也是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卫青在明朝初期率领蓟州上百户百姓投降明成祖,并因为战功升官都指挥佥事,后来官至中都留守司事,被调往山东防备倭寇。又参加镇压唐赛儿起义,官拜山东都指挥使。明英宗即位,升为都督佥事。卫青的次子卫颖,正统初的时候,袭封济南卫指挥使。明景帝即位,升官为都指挥同知。后来因为石亨的推荐,又升为代理都督佥事。在黄花镇、白羊口以及西直门等处抵御寇贼有功,升官为都督同知,协助镇守宣府。天顺元年(1457),在宣宗复位的战斗中有“夺门”的功劳,被封为宣城伯,外出镇守甘肃。成化二年(1466)又任辽东总兵官。弘治年间去世,赠侯,谥曰壮勇。
      四川在明代有达州(今四川达县)人卫承芳,字君大,隆庆年间的进士。万历中期,官至温州知府。为官廉明清正,擅长安抚百姓。又升官浙江副使、山东参政、江西巡抚等,都坚决拒绝馈赠。后来官至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死后赠太子太保,谥曰清敏。
     陕西在明代有韩城(今属陕西)人卫景瑗,是天启五年(1625)的进士。开始任河南推官。崇祯年间,由御史逐渐升官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积极扩充军队实力,演练兵器,惩治豪强,官声政绩均十分显著。李自成官兵攻打大同,卫景瑗与总兵官姜瓖誓死共收大同。后来姜瓖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军队进入大同城,卫景瑗被俘,上吊自杀。福王时,赠兵部尚书,谥曰忠毅。
      安徽在清代有合肥(今属安徽)人卫汝贵、卫汝成兄弟。卫汝贵,字达三。跟随刘铭传的淮军,因为镇压捻军有功,官至总兵,统领北洋防军。光绪二十年,率兵外出增援平壤,军队漫无纪律,将领毫无斗志,连连打败仗,退至奉天(今沈阳)。被革职处死。其弟卫汝成,也官至总兵。中日甲午战争时,率军增援旅顺。诸位将领不和,日军进攻旅顺时,率先逃走。
      明初和清初政府有计划的移民和军队的屯边垦荒,又造成了人口迁徙,一部分人在这个时候移民台湾,其中包括卫姓。追根溯源,台湾的卫姓人,其先民大多出自河南,后经多次迁徙到达台湾。明清时期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由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向东南亚移民的卫姓人数众多,其中有些人是由福建经台湾再移民东南亚的。近现代以来,卫姓人同时也向欧洲、美洲和澳洲发展。而追思故土,寻根求源,他们均是中原移民的后代,祖根在中原。 

      二、古今名人
      1、河南名人
      平戎功高卫姓始祖卫康叔 康叔姓姬,名封,周文王九子,武王小弟生于半(今陕西长安半水西案),长于镐京(今西安市丰水洞岸)。武王灭商,为防武庚叛乱,曾封三个胞弟监之,史称“三监”。公元1063年,三监马武庚叛周。周公以成王命以兴师伐殷,杀武庚、管叔,放蔡叔,以三监之地封于康叔,成立卫国,康叔建都于朝歌。周公为康叔扫除政治隐患,将大批“殷顽”迁至洛阳为奴,仅留陶、施、繁、锜、樊、饥、终葵等七族殷遗为康叔民。周公以成王命在镐京为康叔举行了授土授民仪式,史称“授土于周室”。康叔于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62年)率八师(两万)兵,来朝歌。之后,选殷墟定昌(今县城东街)兴建王宫,修城垣,治国家。先释放奴隶,按周朝规制分给耕地,鼓励“开辟私田”等。在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又将城北桑园扩大,扩建城东炼铁、制骨作坊,采取措施调动“百士”积极性。在婚姻方面,用男女同性其生布蕃的道理,限制同姓通婚。在丧葬方面,废除了商朝用人殉葬,杀人祭祀的残酷做法,改用草人、草马、土东代之。由于“康叔治国有方,能和集其民,民大悦,”卫国很快出现“各业兴旺”的局面,成王帝用事,举康叔为司寇,赐卫宝祭器,以漳有德”。康叔治卫有方,深受淇人敬仰,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59年),在县城阁南街路西建有“康叔祠”,国民初年仍有祭祀(今为县建筑公司),遗址尚存。
      文武兼备卫武公 卫武公(约公元前853年--前758年),卫康叔九世孙。卫釐侯死、卫武公继位。他在执政期间,能修康叔之政,增修城垣,兴办牧业,政通人和,百姓和集。后来,犬戎杀周幽王,卫武公率兵佐周抵戎,在战斗中立了大功,被周平王封为功。卫国也从此由侯晋爵为公。卫武公在位55年,能自责,百众采谏,常与下臣共勉。他95岁时,曾作《抑》诗以自儆。诗云:“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抱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正如《国语·楚语》所记:“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亦,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于是乎作《懿戒》,更和《宾之初筵》,以戒嗜酒之风。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被缢为“武”。卫人感其德,赋《淇奥》歌颂其高风大德,诗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间兮!赫兮洹兮!”、“充耳绣莹、会弁如星”......终不可谖兮!”明宏治年间(公元1488年),淇人在山区耿家湾修武公祠,以志不忘。祠北山坡建有斐亭一座,亭下绿竹莲藕,游者四至,年年有祭,祠前小石河(古美沟)更名思德河村,意永思武公之美德,河下一村原槐萌店改称思德河。祠前四周崖壁题诗多首,其一曰:
            荣膺主爵骨骄逸 ,常把箴儆分付诗。
            九十五年犹不老,忆千万载系深思。
            高风直共员当在,盛德还同天地期。
            漠漠荒祠成古迹,至今淇水尚依依。
      明末崇祯年间,御史孙徵兰摩崖题记之。“圣从川湄千秋睿,德就山磨万古明。
      宠鹤失国卫懿公 (?~前660)名赤,卫惠公之子。前669年即位。卫懿公淫乐奢侈,嗜好养鹤,在宫廷定昌、朝歌西北鹤岭、东南鹤城(今长垣县鹤寨)等处,均养有鹤。其鹤如官有品位俸禄:上等竟食大夫禄,较次者食士禄。他外出游玩,必带鹤,载于车前,号称“鹤将军”。由鹤及人:凡献鹤者给以重赏。卫懿公好鹤成瘾,不理朝政,漠视民疾,民怨沸腾,国势衰弱。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冬,北方狄人从邢国的夷仪(今山东省聊城西南)攻卫,卫懿公发兵抵抗,兵败被杀。史官华龙滑和礼孔二人逃回朝歌,报告了卫懿公被杀的噩耗,卫公子申即带卫人连夜向西南逃去。狄人攻至朝歌,见卫人已经逃离,马上追赶。但卫人此时已于血村(今淇县小河口)渡过黄河,宋桓公也已经率兵到河边迎接,狄人才不敢追。此时,随公子申有卫人男女700余人,又益共、藤之民共5000人,公子申被立为卫戴公,在野外造草庵暂住漕(今滑县东)。史称“庐于曹”。一年后卫戴公病死,逃到齐国的公子毁归来,被立为文公(?~前635)。此刻,卫懿公之妹许穆夫人,从许国赶来救援,向诸侯大国奔走呼号,终于说动齐桓公,齐桓公率诸侯之兵伐狄救卫,并在楚丘(今滑县东)新建卫都。卫文公积极收集遗民,改良政治,轻赋税,平刑狱,使卫国终于得以复兴。
      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姓姬,春秋时卫国国君黔年亲侄女,卫懿公、卫戴公、卫文公之妹,于周庄王七年(公元前690年)左右,出生在卫国都城朝歌定昌。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许穆夫人自幼酷爱学习,能歌善诗,少年时代曾经到澳水(折胫河)、肥泉(泉头)和淇水(河口村)一带钓鱼游玩,饱览朝歌一带美好风光。当时周王朝已衰败,诸侯国兼并战争连年,卫国处在大国争霸和邻国侵袭德威胁之中。夫人成年后,才貌出众,许国河齐国都来求婚,夫人把自己的婚事与祖国安危紧密联系起来,曾表示许国遥远弱小,不能支援祖国,而齐国强盛且距卫国近,如与齐国结亲,一旦卫国被侵,可得到齐国的援助。但卫国缺乏远见,将她许配给许穆公,许穆夫人嫁到许国以后,无时无刻在怀念自己的祖国,她在《竹竿》中写道:“翟翟竹竿,以钓于淇,其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磋,佩玉之傩。淇水悠悠,松辑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道出了思念故乡的心情。当时,她的哥哥卫懿公嗜好养鹤,不理朝政,百姓怨声载道。不久,北狄侵卫,杀懿公,攻入朝歌。卫戴公被迫庐于曹(今滑县旧城东),许穆夫人在许国忧心如焚。她在《泉水》一诗中写道:“瑟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于之谋。”接着又用两段诗句回忆出嫁时经过沬水,干成的情景。最后说:“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车出游,以写我忧。”表达了对故土的关切与怀念的真情。正当夫人忧心忡忡思念祖国的时候,突然得知国破君亡的消息,她悲痛欲绝,并向许穆夫人提出援助卫国的要求,许国君怕得罪狄人,只派了使者到卫国吊唁。许穆夫人和自己身边随嫁的姬姓姐妹,毅然驾车奔卫,以共赴国难。但一些许国大夫竟然驾车追赶夫人,夫人非常激愤,于是写下了《载驰》一诗,严斥来者:“载驰载驰,归唁卫候。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即不我嘉,不能旋仅?视尔不臧,我思不远。即不我嘉,不能旋济?视而不臧,我思不闷。“那些大夫们被责问得无言答对,只得灰溜溜地回去了。诗中她还向大国呼吁请求援救卫国:”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帮,谁因谁极?”
      一个为拯救大国呼吁的爱国女英雄形象,跃然纸上。经过四五百里的长途跋涉,大人从许国回到卫国,立即向她德兄长卫文公建议,向齐国求援。齐桓公答应了卫君的请求,齐侯使公子无亏率车300乘,甲士3000人以戌曹,帮助卫国收复失地。又于公元前658年,左楚丘(今滑县东)建立都城,从此,卫国又复兴起来。许穆夫人《竹竿》、《泉水》、《载施》、三首诗,均收入《诗经》国风内,数千年来一直为群众传颂不辍。
      宋相卫平 春秋时宋国博士。宋元王有一次得到一个大龟,卫平进见宋元王,说服宋元王应当崇尚龟卜,隆重的祭祀鬼神,由此得到宋元王的崇信,而在宋任相。
      东汉名臣卫飒 (?~51)字子产,河内修武(今河南获嘉)人。出身贫寒,读书常佣工自给。王莽的时候在州郡任官。东汉光武帝时先后出任侍御史、襄城令、桂阳太守等职。在任桂阳太守期间,领导民众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设置铁官,严禁私铸,每年增加收入五百余万。后来因为身染疾病,辞官归家。
      曹魏尚书卫臻 字公振,陈留襄邑(今河南雎县)人。开始为郡吏,后任曹操丞相参军。魏文帝以后,先后任官侍中、吏部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为官敢于进言,多次劝说明帝不要大修宫室。正始年间去世,谥曰敬侯。其父卫兹,字子许,东汉末曾与曹操同盟起兵,讨伐董卓,在荥阳之役中战死。
右光禄大夫卫玄 (542~618?)字文升,洛阳(今属河南)人。北周末官至京兆尹,得封公爵,因为得罪宣帝,被免官。隋文帝仁寿年间,出任资州刺史,做事干练,深得同僚臣民信任。隋炀帝初,升迁为魏郡太守。大业九年辅助代王侑守长安,他率军东出函谷关,击败杨玄感,保全了洛阳。因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被委任驻守关中的重任。李渊率军队攻入关中,他称病不管战事。李渊率军队攻克长安之后,他回老家洛阳。
      宋初名将卫绍钦 开封(今属河南)人。宋太宗在晋王府的时候就跟随太宗,后来太宗即位,补缺为内高品。又跟随太宗征伐北汉,升迁为殿头高品。又与王继恩一起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深受太宗褒奖。宋真宗即位,官拜宫苑使、内副都知、永熙陵都监等职。景德元年(1004),改任皇城使。跟随真宗抵达河朔地区,为车驾前后行宫四面都巡检,到达澶渊城,率领扈驾兵守河桥。澶渊之盟后,历掌三班院、皇城仪鸾翰林司。
      清代能臣卫哲治 (?~1756)字我愚,济源(今属河南)人。因为提拔贡生参加廷试取得优异成绩而开始为官作知县,先后作过山东布政使、安徽巡抚、工部尚书等官职。雍正中期,曾经在盐城等县作知县,治理蝗虫灾害,兴修水利,赈济灾荒均颇有成效。
      侍讲学士卫荣光 (?~1890)字静澜,新乡(今属河南)人。咸丰年间的进士,被任命为编修。后来调往胡林翼军、多隆阿军中任职,镇压太平军,转战湖北、安徽,攻克了太湖、潜山。同治中期,督办黄河、运河的防务,并进攻捻军。作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山东济东泰武临道、署按察使等。光绪年间又先后作官浙江布政使,山西、江苏、浙江巡抚等。


      2、外省名人
     大将军卫青 (?~前106)字仲卿,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本来是平阳公主家的家奴,他的姐姐被汉武帝立为皇后,他深为武帝重用,作官太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匈奴骑兵南侵上谷郡(今河北怀来)。汉武帝派遣四路军马同时出击,卫青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分为一路,率军万骑,直捣龙城(匈奴祭祀祖先的地方),首战成功,深得武帝赏识,因为战功被封为关内侯。元朔二年(前127),匈奴集结大量兵力再次进犯汉朝上谷、渔阳,汉武帝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地区)。卫青等人引军北上,发动突袭,击败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大败匈奴军队,收复了秦时蒙恬所辟的河南地,在这里设置了朔方郡和九原郡,建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10多万到此屯田戍边。从此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进行反击匈奴的前沿基地。卫青因功被封为长平侯。后来官至大将军。元狩四年(前119),又与外甥霍去病一起出击匈奴,打败匈奴主力。卫青一生前后七次出击匈奴,屡建战功,威震沙漠,为汉朝解除匈奴的威胁做出了重大贡献。元封五年(前106)逝世,谥曰烈侯。汉武帝命人在自已的茂陵东边特地为卫青修建了一座象庐山(匈奴境内的一座山)的坟墓,以象征卫青一生的赫赫战功。从家奴到将军,固然同他的国舅身份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凭借其个人的人品、才干和功业。史书上说,“卫氏枝属以军功起家”。 卫青战功赫赫,权倾朝野,但他忠于朝廷,恪守军人本分。当苏建劝他结交宾客、招徕士人以扩大自己声望和势力时,卫青马上很不满意地说:“亲待士大夫,选举贤人,罢黜不肖,这些都是皇上的权柄,做臣下的只要奉法遵职就行了,为什么要参与养士呢!” 卫青谦恭退让、礼贤下士的品格更是载入史册。同朝的汲黯是有名的敢于直谏的大臣,敢与卫青分庭抗礼。对此,卫青不但不怀恨在心,反而更加敬重汲黯,多次向汲黯请教军国大事,两人相交极深。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前91)是汉武帝皇后。初为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武帝到公主家看见之后就很喜欢她,于是被送入宫中。元朔元年(前128)生戾太子,被立为皇后。后因巫蛊事件,戾太子举兵杀江充,兵败自杀,她被武帝废黜,也自杀。
      朝鲜王卫满 燕(治今北京)人。西汉初,燕王卢绾叛离汉朝,逃入匈奴,卫满乘机聚众千余人出塞东走至朝鲜,在朝鲜各族及燕、齐逃亡出塞的人民中建立了卫满朝鲜政权,建都王险城,政治、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占有朝鲜半岛西北部,地方数千里。惠帝、高后时,辽东太守约以为外臣。卫满的孙子卫右渠继位为朝鲜王之后不肯朝汉,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水陆两路攻朝鲜,朝鲜贵族杀死卫右渠投降汉朝。
西汉景帝丞相卫绾 西汉初代郡大陵(今山西文水东北)人。开始以戏车为郎任职文帝朝,后官升中郎将。为官恭顺醇谨,尽力守职。景帝时任河间王太傅。吴楚造反,卫绾率兵进攻吴楚有功,升为中尉,封建陵侯。后来景帝立胶东王为太子,卫绾任太子太傅。后来取代刘舍任丞相,虽然敦厚但无所建树。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即被免职。
      东汉经学家卫宏 东海(治今山东郯城)人,字敬仲。东汉光武帝时任议郎。曾经跟随谢曼卿学习《毛诗》,著有《毛诗序》。后跟随大司空杜林学习《古文尚书》,著有《训旨》。又曾集西汉杂事为《汉旧仪》四篇。卫宏对于古文经学影响很大。
      西晋书法家卫觊、卫瓘父子 卫觊,字伯儒,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人。初为曹操司空掾属,任魏国茂陵令、尚书、侍中等职。曾建议由郡县安置还乡的流民,反对军将私召为部曲,主张官府应该对盐实行监卖,被曹操接受。魏文帝时又建议置律博士。卫觊爱好古文,擅长书法,文名颇高,著有《魏官仪》。死后谥曰敬侯。卫瓘(220~291),字伯玉,魏国尚书卫觊的儿子,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人。开始是魏尚书郎,因为平蜀有功,晋升为镇西将军。司马炎代魏为晋,授征东将军,封公,官至侍中、录尚书事。卫瓘出身书法世家,学识渊博,文武兼修,擅长隶书、章草,师承张芝书法传统,自称得张芝之筋,风格流便秀美。其章草笔画去掉波势,见出今草端倪。与尚书郎索靖均擅长草书,当世人称:“一台二妙”。永平元年(291)被贾后杀害,谥曰成。卫瓘无墨迹传世,北宋《淳化阁帖》收有他的刻帖《顿首州民帖》。
      西晋书法家卫恒、卫玠父子 卫恒(?~291),字巨山,书法家卫瓘的儿子,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人。出身书法世家,祖父卫觊、父亲卫瓘均是书法名家,受家庭熏陶,自幼喜爱书法,能传其家法,擅长草书、章草、隶及散隶等书体。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收有草书二行。著有《四体书势》,论述草、章草、隶、散隶四种书体的演变,并保存了一些书法史料。开始的时候是齐王府掾,官至长水校尉。永平元年(291),与父卫瓘一起被杀。卫玠(285~312),字叔宝,风姿绰约,人称“玉人”,好谈玄理。西晋时,王澄、王玄、王济都颇负盛名,但均不及卫玠,当世人说:“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卫玠官至太子洗马。卫玠的死,至少有两种说法,都见于《世说新语》。一种说是卫玠刚渡江南来,见大将军王敦,因有谢鲲(幼舆)在坐,彻夜畅谈,结果累得一病不起。另一种说法是,卫玠南渡后到豫章,然后到下都(东晋都城建康),因为人长得极其漂亮,名气又大得吓人,所以“观者如堵墙”,大有狗仔队围攻的架式。由于不堪劳累,遂病而死。
      西晋女书法家卫铄 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人,后人尊称为卫夫人。她是西晋望族之一卫瓘的女儿,卫瓘在当时不但武功彪炳,而且写得一手好草书。卫夫人家学渊博,她所写的隶书与正书,更冠绝一时。《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曾有“粹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的时誉。《书断》一书,也特别推崇她的字说:“卫夫人隶书尤善规矩”。著有《笔阵图》,对书写汉字的笔法、笔势、笔意等都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相传卫铄是一代“书圣”王羲之的老师。
      唐代易学家卫大经 蒲州解梁(今山西永济)人。勤奋好学,尤其擅长说《易》,因有学问而远近闻名,不媚俗,经常闭门而谢绝与他人来往。性情固执但又极其诚恳,因为生病不应武则天的征召,好友夏侯乾童的母亲去世,他不惜步行千里前往吊唁。卫大经天资聪慧而有很高悟性,通晓天文历象,对天宇间的玄奥也有很深的研究和探索。后来寿终正寝,葬于解梁郊外。唐开元年间发大水,姜师度奉皇帝之命开凿无咸河,用以灌溉盐田。他拆除了很多房舍,铲平了很多坟丘,解梁的百姓都很不满。等挖到卫先生墓前,在向地下挖土时,发现一块石头,刻字为铭,那是当年卫先生留下的话。他写道:“姜师度,更移向南三五步。”修河工得此石后,便把这一情形禀报姜师度。姜师度对此事十分惊奇,他感叹良久,对左右的僚属们说:“卫先生真是奇才啊!”就立即命令修河工们改变河道走向,离开卫先生的墓地几十步远。
      南宋秦国公卫泾 (1159~1226),字清叔,初号拙斋居士,晚号西园居士,南宋初江苏省昆山石浦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第一,为昆山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在朝廷为官,他曾向孝宗陈述不可苟安的政见。光宗初政,又请卧薪尝胆,毋忘故土。宁宗庆元三年(1197)被派往使金,归言金弱蒙强,“一弱国灭,一强敌生”,颇有政治家的远见,后南宋果为蒙元所灭。累官至中书舍人、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后因排挤,出知潭州。68岁病重辞仕,未几去世。理宗为辍朝一日,以示哀悼,特赠太师,追封秦国公,谥文节,又封吴郡开国公。
      南宋著名学者卫富益 宋末元初崇德人,祖籍华亭(今上海市松扛),南宋著名学者。卫富益少有异质,识见高远,读书不务章句。曾经跟随金履祥、许谦学《易》,深为业师所器重。祥兴二年(1279),张世杰兵败崖山,陆秀夫负帝投海,南宋灭亡.富益闻讯,日夜悲泣,设坛以祭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词语极其哀惨,旁观的人都无不落泪。从此决意不仕,隐居石人泾(今屠甸镇),创白社书院讲学。著有《四书考证》、《性理集义》、《易说》、《读史篡要》、《耕读怡情录》等书传世。卒后谥正节先生。
      三、祖地新貌
      淇县 地处河南省北部,隶属鹤壁市,北距首都北京567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28公里,处于新乡、安阳、濮阳、焦作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淇县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在北纬36°30’05"至东经113°59′23″至114°17′54″之间。两水环绕,三山叠翠,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全县总面积591平方公里,人口25万,辖四乡三镇,176个行政村。
      淇县历史悠久,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商代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殷王在此建都。帝辛即纣王时称为朝歌。西周时周成王封康叔在朝歌建立卫国。卫国在此建都400余年。汉代始置朝歌县,元置淇州,明时改为淇县。《诗经·卫风》多有描绘淇县风情的篇章。作为殷商和战国文化遗址,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例如:华夏第一座皇家园林--淇园、摘星台、纣王墓、纣王殿、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战国军庠等。淇河水哺育了不少仁人志士,如被孔夫人誉为“殷有三仁”的箕子、微子、比干、军事家鬼谷子王禅,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刺秦义土荆柯等,这些名胜古迹,经过长期投资建设,已成为全国知名旅游景区,现正筹措资金,准备纣王墓、纣王殿、仙人梯、纣王宫的开发建设,加速南北桃园、灵山和八卦图(亚洲最大)的建设。
      淇县地貌多姿,“肘山腋水,地形爽垲”(见清·顺治十七年《淇县志序》)是淇县地形特点。西部为山丘地形,占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二,最高山为三县脑,海拔1019米。东部为平原泊洼地区,有著名的良相泊滞洪区。最低点为淇、卫河汇流口,海拔63.8米。境内东有淇河,中有思德河、赵家渠、折胫河,南有沧河,均经卫河入海。气候系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9℃,极端最高42.5℃,极端最低-18.0℃。年平均无霜期209天、日照时数2149.5小时,有效温度5165.7℃,年平均降水量605.2毫米,年平均风速为3.3米/秒。
      淇县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山、丘、平、泊均有,其中山丘区面积占三分之二,宜林区、坡、滩、沟36.5万亩,为发展经济林和畜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县内盛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芝麻、花生、花椒、核桃等优质农副产品。淇河鲫鱼、缠丝鸭蛋、软核蜜枣,被誉为淇县“三珍”,历史上曾为皇帝贡品。冬凌草及四足蛇、双尾蝎等珍稀动物药用价值很高。铜、铁、铝、锡、煤、石膏、木鱼石、花岗岩等矿藏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淇县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京广铁路在境内有两所客站,京珠高速公路在淇县专设出入口,107国道从县城穿越,纵贯全境南北,即将修筑的南水北调大运河西傍县城而过。全县176个行政村,村村通柏油路,油路密度名列全省前茅。程控电话与国内外并网直拨,传真,移动电话方便快捷。水电资源充足,开发前景良好。
      淇县经济快速发展。其中机制纸、镁合金、水泥、毛呢、精甲醇、花岗岩板材、植物生长剂、间铵基苯酚、硅酸钾等产品市场畅销,棉纱、牛仔布、蓄电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基础稳固,粮食连年丰收。畜牧养殖发达,11年保持全省第一,并成功打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市场,远销到日本、韩国、南非、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教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社会办学办医初具规模。
  

      二、古今名人
      1、河南名人
      平戎功高卫姓始祖卫康叔 康叔姓姬,名封,周文王九子,武王小弟生于半(今陕西长安半水西案),长于镐京(今西安市丰水洞岸)。武王灭商,为防武庚叛乱,曾封三个胞弟监之,史称“三监”。公元1063年,三监马武庚叛周。周公以成王命以兴师伐殷,杀武庚、管叔,放蔡叔,以三监之地封于康叔,成立卫国,康叔建都于朝歌。周公为康叔扫除政治隐患,将大批“殷顽”迁至洛阳为奴,仅留陶、施、繁、锜、樊、饥、终葵等七族殷遗为康叔民。周公以成王命在镐京为康叔举行了授土授民仪式,史称“授土于周室”。康叔于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62年)率八师(两万)兵,来朝歌。之后,选殷墟定昌(今县城东街)兴建王宫,修城垣,治国家。先释放奴隶,按周朝规制分给耕地,鼓励“开辟私田”等。在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又将城北桑园扩大,扩建城东炼铁、制骨作坊,采取措施调动“百士”积极性。在婚姻方面,用男女同性其生布蕃的道理,限制同姓通婚。在丧葬方面,废除了商朝用人殉葬,杀人祭祀的残酷做法,改用草人、草马、土东代之。由于“康叔治国有方,能和集其民,民大悦,”卫国很快出现“各业兴旺”的局面,成王帝用事,举康叔为司寇,赐卫宝祭器,以漳有德”。康叔治卫有方,深受淇人敬仰,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59年),在县城阁南街路西建有“康叔祠”,国民初年仍有祭祀(今为县建筑公司),遗址尚存。
      文武兼备卫武公 卫武公(约公元前853年--前758年),卫康叔九世孙。卫釐侯死、卫武公继位。他在执政期间,能修康叔之政,增修城垣,兴办牧业,政通人和,百姓和集。后来,犬戎杀周幽王,卫武公率兵佐周抵戎,在战斗中立了大功,被周平王封为功。卫国也从此由侯晋爵为公。卫武公在位55年,能自责,百众采谏,常与下臣共勉。他95岁时,曾作《抑》诗以自儆。诗云:“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抱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正如《国语·楚语》所记:“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亦,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于是乎作《懿戒》,更和《宾之初筵》,以戒嗜酒之风。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被缢为“武”。卫人感其德,赋《淇奥》歌颂其高风大德,诗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间兮!赫兮洹兮!”、“充耳绣莹、会弁如星”......终不可谖兮!”明宏治年间(公元1488年),淇人在山区耿家湾修武公祠,以志不忘。祠北山坡建有斐亭一座,亭下绿竹莲藕,游者四至,年年有祭,祠前小石河(古美沟)更名思德河村,意永思武公之美德,河下一村原槐萌店改称思德河。祠前四周崖壁题诗多首,其一曰:
            荣膺主爵骨骄逸 ,常把箴儆分付诗。
            九十五年犹不老,忆千万载系深思。
            高风直共员当在,盛德还同天地期。
            漠漠荒祠成古迹,至今淇水尚依依。
      明末崇祯年间,御史孙徵兰摩崖题记之。“圣从川湄千秋睿,德就山磨万古明。
      宠鹤失国卫懿公 (?~前660)名赤,卫惠公之子。前669年即位。卫懿公淫乐奢侈,嗜好养鹤,在宫廷定昌、朝歌西北鹤岭、东南鹤城(今长垣县鹤寨)等处,均养有鹤。其鹤如官有品位俸禄:上等竟食大夫禄,较次者食士禄。他外出游玩,必带鹤,载于车前,号称“鹤将军”。由鹤及人:凡献鹤者给以重赏。卫懿公好鹤成瘾,不理朝政,漠视民疾,民怨沸腾,国势衰弱。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冬,北方狄人从邢国的夷仪(今山东省聊城西南)攻卫,卫懿公发兵抵抗,兵败被杀。史官华龙滑和礼孔二人逃回朝歌,报告了卫懿公被杀的噩耗,卫公子申即带卫人连夜向西南逃去。狄人攻至朝歌,见卫人已经逃离,马上追赶。但卫人此时已于血村(今淇县小河口)渡过黄河,宋桓公也已经率兵到河边迎接,狄人才不敢追。此时,随公子申有卫人男女700余人,又益共、藤之民共5000人,公子申被立为卫戴公,在野外造草庵暂住漕(今滑县东)。史称“庐于曹”。一年后卫戴公病死,逃到齐国的公子毁归来,被立为文公(?~前635)。此刻,卫懿公之妹许穆夫人,从许国赶来救援,向诸侯大国奔走呼号,终于说动齐桓公,齐桓公率诸侯之兵伐狄救卫,并在楚丘(今滑县东)新建卫都。卫文公积极收集遗民,改良政治,轻赋税,平刑狱,使卫国终于得以复兴。
      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姓姬,春秋时卫国国君黔年亲侄女,卫懿公、卫戴公、卫文公之妹,于周庄王七年(公元前690年)左右,出生在卫国都城朝歌定昌。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许穆夫人自幼酷爱学习,能歌善诗,少年时代曾经到澳水(折胫河)、肥泉(泉头)和淇水(河口村)一带钓鱼游玩,饱览朝歌一带美好风光。当时周王朝已衰败,诸侯国兼并战争连年,卫国处在大国争霸和邻国侵袭德威胁之中。夫人成年后,才貌出众,许国河齐国都来求婚,夫人把自己的婚事与祖国安危紧密联系起来,曾表示许国遥远弱小,不能支援祖国,而齐国强盛且距卫国近,如与齐国结亲,一旦卫国被侵,可得到齐国的援助。但卫国缺乏远见,将她许配给许穆公,许穆夫人嫁到许国以后,无时无刻在怀念自己的祖国,她在《竹竿》中写道:“翟翟竹竿,以钓于淇,其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磋,佩玉之傩。淇水悠悠,松辑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道出了思念故乡的心情。当时,她的哥哥卫懿公嗜好养鹤,不理朝政,百姓怨声载道。不久,北狄侵卫,杀懿公,攻入朝歌。卫戴公被迫庐于曹(今滑县旧城东),许穆夫人在许国忧心如焚。她在《泉水》一诗中写道:“瑟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于之谋。”接着又用两段诗句回忆出嫁时经过沬水,干成的情景。最后说:“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车出游,以写我忧。”表达了对故土的关切与怀念的真情。正当夫人忧心忡忡思念祖国的时候,突然得知国破君亡的消息,她悲痛欲绝,并向许穆夫人提出援助卫国的要求,许国君怕得罪狄人,只派了使者到卫国吊唁。许穆夫人和自己身边随嫁的姬姓姐妹,毅然驾车奔卫,以共赴国难。但一些许国大夫竟然驾车追赶夫人,夫人非常激愤,于是写下了《载驰》一诗,严斥来者:“载驰载驰,归唁卫候。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即不我嘉,不能旋仅?视尔不臧,我思不远。即不我嘉,不能旋济?视而不臧,我思不闷。“那些大夫们被责问得无言答对,只得灰溜溜地回去了。诗中她还向大国呼吁请求援救卫国:”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帮,谁因谁极?”
      一个为拯救大国呼吁的爱国女英雄形象,跃然纸上。经过四五百里的长途跋涉,大人从许国回到卫国,立即向她德兄长卫文公建议,向齐国求援。齐桓公答应了卫君的请求,齐侯使公子无亏率车300乘,甲士3000人以戌曹,帮助卫国收复失地。又于公元前658年,左楚丘(今滑县东)建立都城,从此,卫国又复兴起来。许穆夫人《竹竿》、《泉水》、《载施》、三首诗,均收入《诗经》国风内,数千年来一直为群众传颂不辍。
      宋相卫平 春秋时宋国博士。宋元王有一次得到一个大龟,卫平进见宋元王,说服宋元王应当崇尚龟卜,隆重的祭祀鬼神,由此得到宋元王的崇信,而在宋任相。
      东汉名臣卫飒 (?~51)字子产,河内修武(今河南获嘉)人。出身贫寒,读书常佣工自给。王莽的时候在州郡任官。东汉光武帝时先后出任侍御史、襄城令、桂阳太守等职。在任桂阳太守期间,领导民众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设置铁官,严禁私铸,每年增加收入五百余万。后来因为身染疾病,辞官归家。
      曹魏尚书卫臻 字公振,陈留襄邑(今河南雎县)人。开始为郡吏,后任曹操丞相参军。魏文帝以后,先后任官侍中、吏部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为官敢于进言,多次劝说明帝不要大修宫室。正始年间去世,谥曰敬侯。其父卫兹,字子许,东汉末曾与曹操同盟起兵,讨伐董卓,在荥阳之役中战死。
右光禄大夫卫玄 (542~618?)字文升,洛阳(今属河南)人。北周末官至京兆尹,得封公爵,因为得罪宣帝,被免官。隋文帝仁寿年间,出任资州刺史,做事干练,深得同僚臣民信任。隋炀帝初,升迁为魏郡太守。大业九年辅助代王侑守长安,他率军东出函谷关,击败杨玄感,保全了洛阳。因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被委任驻守关中的重任。李渊率军队攻入关中,他称病不管战事。李渊率军队攻克长安之后,他回老家洛阳。
      宋初名将卫绍钦 开封(今属河南)人。宋太宗在晋王府的时候就跟随太宗,后来太宗即位,补缺为内高品。又跟随太宗征伐北汉,升迁为殿头高品。又与王继恩一起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深受太宗褒奖。宋真宗即位,官拜宫苑使、内副都知、永熙陵都监等职。景德元年(1004),改任皇城使。跟随真宗抵达河朔地区,为车驾前后行宫四面都巡检,到达澶渊城,率领扈驾兵守河桥。澶渊之盟后,历掌三班院、皇城仪鸾翰林司。
      清代能臣卫哲治 (?~1756)字我愚,济源(今属河南)人。因为提拔贡生参加廷试取得优异成绩而开始为官作知县,先后作过山东布政使、安徽巡抚、工部尚书等官职。雍正中期,曾经在盐城等县作知县,治理蝗虫灾害,兴修水利,赈济灾荒均颇有成效。
      侍讲学士卫荣光 (?~1890)字静澜,新乡(今属河南)人。咸丰年间的进士,被任命为编修。后来调往胡林翼军、多隆阿军中任职,镇压太平军,转战湖北、安徽,攻克了太湖、潜山。同治中期,督办黄河、运河的防务,并进攻捻军。作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山东济东泰武临道、署按察使等。光绪年间又先后作官浙江布政使,山西、江苏、浙江巡抚等。


      2、外省名人
     大将军卫青 (?~前106)字仲卿,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本来是平阳公主家的家奴,他的姐姐被汉武帝立为皇后,他深为武帝重用,作官太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匈奴骑兵南侵上谷郡(今河北怀来)。汉武帝派遣四路军马同时出击,卫青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分为一路,率军万骑,直捣龙城(匈奴祭祀祖先的地方),首战成功,深得武帝赏识,因为战功被封为关内侯。元朔二年(前127),匈奴集结大量兵力再次进犯汉朝上谷、渔阳,汉武帝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地区)。卫青等人引军北上,发动突袭,击败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大败匈奴军队,收复了秦时蒙恬所辟的河南地,在这里设置了朔方郡和九原郡,建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10多万到此屯田戍边。从此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进行反击匈奴的前沿基地。卫青因功被封为长平侯。后来官至大将军。元狩四年(前119),又与外甥霍去病一起出击匈奴,打败匈奴主力。卫青一生前后七次出击匈奴,屡建战功,威震沙漠,为汉朝解除匈奴的威胁做出了重大贡献。元封五年(前106)逝世,谥曰烈侯。汉武帝命人在自已的茂陵东边特地为卫青修建了一座象庐山(匈奴境内的一座山)的坟墓,以象征卫青一生的赫赫战功。从家奴到将军,固然同他的国舅身份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凭借其个人的人品、才干和功业。史书上说,“卫氏枝属以军功起家”。 卫青战功赫赫,权倾朝野,但他忠于朝廷,恪守军人本分。当苏建劝他结交宾客、招徕士人以扩大自己声望和势力时,卫青马上很不满意地说:“亲待士大夫,选举贤人,罢黜不肖,这些都是皇上的权柄,做臣下的只要奉法遵职就行了,为什么要参与养士呢!” 卫青谦恭退让、礼贤下士的品格更是载入史册。同朝的汲黯是有名的敢于直谏的大臣,敢与卫青分庭抗礼。对此,卫青不但不怀恨在心,反而更加敬重汲黯,多次向汲黯请教军国大事,两人相交极深。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前91)是汉武帝皇后。初为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武帝到公主家看见之后就很喜欢她,于是被送入宫中。元朔元年(前128)生戾太子,被立为皇后。后因巫蛊事件,戾太子举兵杀江充,兵败自杀,她被武帝废黜,也自杀。
      朝鲜王卫满 燕(治今北京)人。西汉初,燕王卢绾叛离汉朝,逃入匈奴,卫满乘机聚众千余人出塞东走至朝鲜,在朝鲜各族及燕、齐逃亡出塞的人民中建立了卫满朝鲜政权,建都王险城,政治、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占有朝鲜半岛西北部,地方数千里。惠帝、高后时,辽东太守约以为外臣。卫满的孙子卫右渠继位为朝鲜王之后不肯朝汉,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水陆两路攻朝鲜,朝鲜贵族杀死卫右渠投降汉朝。
西汉景帝丞相卫绾 西汉初代郡大陵(今山西文水东北)人。开始以戏车为郎任职文帝朝,后官升中郎将。为官恭顺醇谨,尽力守职。景帝时任河间王太傅。吴楚造反,卫绾率兵进攻吴楚有功,升为中尉,封建陵侯。后来景帝立胶东王为太子,卫绾任太子太傅。后来取代刘舍任丞相,虽然敦厚但无所建树。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即被免职。
      东汉经学家卫宏 东海(治今山东郯城)人,字敬仲。东汉光武帝时任议郎。曾经跟随谢曼卿学习《毛诗》,著有《毛诗序》。后跟随大司空杜林学习《古文尚书》,著有《训旨》。又曾集西汉杂事为《汉旧仪》四篇。卫宏对于古文经学影响很大。
      西晋书法家卫觊、卫瓘父子 卫觊,字伯儒,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人。初为曹操司空掾属,任魏国茂陵令、尚书、侍中等职。曾建议由郡县安置还乡的流民,反对军将私召为部曲,主张官府应该对盐实行监卖,被曹操接受。魏文帝时又建议置律博士。卫觊爱好古文,擅长书法,文名颇高,著有《魏官仪》。死后谥曰敬侯。卫瓘(220~291),字伯玉,魏国尚书卫觊的儿子,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人。开始是魏尚书郎,因为平蜀有功,晋升为镇西将军。司马炎代魏为晋,授征东将军,封公,官至侍中、录尚书事。卫瓘出身书法世家,学识渊博,文武兼修,擅长隶书、章草,师承张芝书法传统,自称得张芝之筋,风格流便秀美。其章草笔画去掉波势,见出今草端倪。与尚书郎索靖均擅长草书,当世人称:“一台二妙”。永平元年(291)被贾后杀害,谥曰成。卫瓘无墨迹传世,北宋《淳化阁帖》收有他的刻帖《顿首州民帖》。
      西晋书法家卫恒、卫玠父子 卫恒(?~291),字巨山,书法家卫瓘的儿子,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人。出身书法世家,祖父卫觊、父亲卫瓘均是书法名家,受家庭熏陶,自幼喜爱书法,能传其家法,擅长草书、章草、隶及散隶等书体。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收有草书二行。著有《四体书势》,论述草、章草、隶、散隶四种书体的演变,并保存了一些书法史料。开始的时候是齐王府掾,官至长水校尉。永平元年(291),与父卫瓘一起被杀。卫玠(285~312),字叔宝,风姿绰约,人称“玉人”,好谈玄理。西晋时,王澄、王玄、王济都颇负盛名,但均不及卫玠,当世人说:“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卫玠官至太子洗马。卫玠的死,至少有两种说法,都见于《世说新语》。一种说是卫玠刚渡江南来,见大将军王敦,因有谢鲲(幼舆)在坐,彻夜畅谈,结果累得一病不起。另一种说法是,卫玠南渡后到豫章,然后到下都(东晋都城建康),因为人长得极其漂亮,名气又大得吓人,所以“观者如堵墙”,大有狗仔队围攻的架式。由于不堪劳累,遂病而死。
      西晋女书法家卫铄 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人,后人尊称为卫夫人。她是西晋望族之一卫瓘的女儿,卫瓘在当时不但武功彪炳,而且写得一手好草书。卫夫人家学渊博,她所写的隶书与正书,更冠绝一时。《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曾有“粹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的时誉。《书断》一书,也特别推崇她的字说:“卫夫人隶书尤善规矩”。著有《笔阵图》,对书写汉字的笔法、笔势、笔意等都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相传卫铄是一代“书圣”王羲之的老师。
      唐代易学家卫大经 蒲州解梁(今山西永济)人。勤奋好学,尤其擅长说《易》,因有学问而远近闻名,不媚俗,经常闭门而谢绝与他人来往。性情固执但又极其诚恳,因为生病不应武则天的征召,好友夏侯乾童的母亲去世,他不惜步行千里前往吊唁。卫大经天资聪慧而有很高悟性,通晓天文历象,对天宇间的玄奥也有很深的研究和探索。后来寿终正寝,葬于解梁郊外。唐开元年间发大水,姜师度奉皇帝之命开凿无咸河,用以灌溉盐田。他拆除了很多房舍,铲平了很多坟丘,解梁的百姓都很不满。等挖到卫先生墓前,在向地下挖土时,发现一块石头,刻字为铭,那是当年卫先生留下的话。他写道:“姜师度,更移向南三五步。”修河工得此石后,便把这一情形禀报姜师度。姜师度对此事十分惊奇,他感叹良久,对左右的僚属们说:“卫先生真是奇才啊!”就立即命令修河工们改变河道走向,离开卫先生的墓地几十步远。
      南宋秦国公卫泾 (1159~1226),字清叔,初号拙斋居士,晚号西园居士,南宋初江苏省昆山石浦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第一,为昆山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在朝廷为官,他曾向孝宗陈述不可苟安的政见。光宗初政,又请卧薪尝胆,毋忘故土。宁宗庆元三年(1197)被派往使金,归言金弱蒙强,“一弱国灭,一强敌生”,颇有政治家的远见,后南宋果为蒙元所灭。累官至中书舍人、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后因排挤,出知潭州。68岁病重辞仕,未几去世。理宗为辍朝一日,以示哀悼,特赠太师,追封秦国公,谥文节,又封吴郡开国公。
      南宋著名学者卫富益 宋末元初崇德人,祖籍华亭(今上海市松扛),南宋著名学者。卫富益少有异质,识见高远,读书不务章句。曾经跟随金履祥、许谦学《易》,深为业师所器重。祥兴二年(1279),张世杰兵败崖山,陆秀夫负帝投海,南宋灭亡.富益闻讯,日夜悲泣,设坛以祭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词语极其哀惨,旁观的人都无不落泪。从此决意不仕,隐居石人泾(今屠甸镇),创白社书院讲学。著有《四书考证》、《性理集义》、《易说》、《读史篡要》、《耕读怡情录》等书传世。卒后谥正节先生。
      三、祖地新貌
      淇县 地处河南省北部,隶属鹤壁市,北距首都北京567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28公里,处于新乡、安阳、濮阳、焦作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淇县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在北纬36°30’05"至东经113°59′23″至114°17′54″之间。两水环绕,三山叠翠,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全县总面积591平方公里,人口25万,辖四乡三镇,176个行政村。
      淇县历史悠久,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商代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殷王在此建都。帝辛即纣王时称为朝歌。西周时周成王封康叔在朝歌建立卫国。卫国在此建都400余年。汉代始置朝歌县,元置淇州,明时改为淇县。《诗经·卫风》多有描绘淇县风情的篇章。作为殷商和战国文化遗址,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例如:华夏第一座皇家园林--淇园、摘星台、纣王墓、纣王殿、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战国军庠等。淇河水哺育了不少仁人志士,如被孔夫人誉为“殷有三仁”的箕子、微子、比干、军事家鬼谷子王禅,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刺秦义土荆柯等,这些名胜古迹,经过长期投资建设,已成为全国知名旅游景区,现正筹措资金,准备纣王墓、纣王殿、仙人梯、纣王宫的开发建设,加速南北桃园、灵山和八卦图(亚洲最大)的建设。
      淇县地貌多姿,“肘山腋水,地形爽垲”(见清·顺治十七年《淇县志序》)是淇县地形特点。西部为山丘地形,占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二,最高山为三县脑,海拔1019米。东部为平原泊洼地区,有著名的良相泊滞洪区。最低点为淇、卫河汇流口,海拔63.8米。境内东有淇河,中有思德河、赵家渠、折胫河,南有沧河,均经卫河入海。气候系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9℃,极端最高42.5℃,极端最低-18.0℃。年平均无霜期209天、日照时数2149.5小时,有效温度5165.7℃,年平均降水量605.2毫米,年平均风速为3.3米/秒。
      淇县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山、丘、平、泊均有,其中山丘区面积占三分之二,宜林区、坡、滩、沟36.5万亩,为发展经济林和畜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县内盛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芝麻、花生、花椒、核桃等优质农副产品。淇河鲫鱼、缠丝鸭蛋、软核蜜枣,被誉为淇县“三珍”,历史上曾为皇帝贡品。冬凌草及四足蛇、双尾蝎等珍稀动物药用价值很高。铜、铁、铝、锡、煤、石膏、木鱼石、花岗岩等矿藏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淇县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京广铁路在境内有两所客站,京珠高速公路在淇县专设出入口,107国道从县城穿越,纵贯全境南北,即将修筑的南水北调大运河西傍县城而过。全县176个行政村,村村通柏油路,油路密度名列全省前茅。程控电话与国内外并网直拨,传真,移动电话方便快捷。水电资源充足,开发前景良好。
      淇县经济快速发展。其中机制纸、镁合金、水泥、毛呢、精甲醇、花岗岩板材、植物生长剂、间铵基苯酚、硅酸钾等产品市场畅销,棉纱、牛仔布、蓄电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基础稳固,粮食连年丰收。畜牧养殖发达,11年保持全省第一,并成功打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市场,远销到日本、韩国、南非、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教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社会办学办医初具规模。
  

      三、祖地新貌
     淇县 地处河南省北部,隶属鹤壁市,北距首都北京567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28公里,处于新乡、安阳、濮阳、焦作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淇县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在北纬36°30’05"至东经113°59′23″至114°17′54″之间。两水环绕,三山叠翠,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全县总面积591平方公里,人口25万,辖四乡三镇,176个行政村。
      淇县历史悠久,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商代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殷王在此建都。帝辛即纣王时称为朝歌。西周时周成王封康叔在朝歌建立卫国。卫国在此建都400余年。汉代始置朝歌县,元置淇州,明时改为淇县。《诗经·卫风》多有描绘淇县风情的篇章。作为殷商和战国文化遗址,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例如:华夏第一座皇家园林--淇园、摘星台、纣王墓、纣王殿、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战国军庠等。淇河水哺育了不少仁人志士,如被孔夫人誉为“殷有三仁”的箕子、微子、比干、军事家鬼谷子王禅,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刺秦义土荆柯等,这些名胜古迹,经过长期投资建设,已成为全国知名旅游景区,现正筹措资金,准备纣王墓、纣王殿、仙人梯、纣王宫的开发建设,加速南北桃园、灵山和八卦图(亚洲最大)的建设。
      淇县地貌多姿,“肘山腋水,地形爽垲”(见清·顺治十七年《淇县志序》)是淇县地形特点。西部为山丘地形,占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二,最高山为三县脑,海拔1019米。东部为平原泊洼地区,有著名的良相泊滞洪区。最低点为淇、卫河汇流口,海拔63.8米。境内东有淇河,中有思德河、赵家渠、折胫河,南有沧河,均经卫河入海。气候系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9℃,极端最高42.5℃,极端最低-18.0℃。年平均无霜期209天、日照时数2149.5小时,有效温度5165.7℃,年平均降水量605.2毫米,年平均风速为3.3米/秒。
      淇县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山、丘、平、泊均有,其中山丘区面积占三分之二,宜林区、坡、滩、沟36.5万亩,为发展经济林和畜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县内盛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芝麻、花生、花椒、核桃等优质农副产品。淇河鲫鱼、缠丝鸭蛋、软核蜜枣,被誉为淇县“三珍”,历史上曾为皇帝贡品。冬凌草及四足蛇、双尾蝎等珍稀动物药用价值很高。铜、铁、铝、锡、煤、石膏、木鱼石、花岗岩等矿藏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淇县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京广铁路在境内有两所客站,京珠高速公路在淇县专设出入口,107国道从县城穿越,纵贯全境南北,即将修筑的南水北调大运河西傍县城而过。全县176个行政村,村村通柏油路,油路密度名列全省前茅。程控电话与国内外并网直拨,传真,移动电话方便快捷。水电资源充足,开发前景良好。
      淇县经济快速发展。其中机制纸、镁合金、水泥、毛呢、精甲醇、花岗岩板材、植物生长剂、间铵基苯酚、硅酸钾等产品市场畅销,棉纱、牛仔布、蓄电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基础稳固,粮食连年丰收。畜牧养殖发达,11年保持全省第一,并成功打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市场,远销到日本、韩国、南非、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教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社会办学办医初具规模。


    四、遗迹名胜
       1、河南名胜
      淇县卫国故城 在淇县城关镇,是第二道朝歌城(纣王城)的城垣上段。当年周公奉成王命兴师平定武庚叛乱,杀武庚(纣王子)、管叔,流放蔡叔。将殷旧都朝歌地区划为卫国,封康叔为卫君,建都朝歌,宫殿建在城内定昌(今东仓),传至懿公,因其玩鹤丧志,不理朝政,终于在前660年被北方狄人所杀。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100米,东西宽2100米,周长10400米。城墙墙基宽约50~70米,残高1.5~3.6米,城墙板筑,板眼明显,均为平夯,板眼间距2.20~3.10米,板眼孔径6~8厘米,夯层清晰,夯面平整,夯层每层厚约6~12厘米。在夯土中发现有商末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细豆柄、陶瓶底、陶盆、绳纹瓦片,矮足粗绳纹鬲、绳纹小薄砖等。1987年3月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鉴定,由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在故城附近有三个作坊遗址:冶铁作坊在付庄及该村南北。1986年发现。相传始于殷纣,西周卫国至汉代仍用。呈长方形,长宽均约300米,面积约9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至3.1米,含有大量矿石、铁块、木炭、残炼铁炉、模板、残鼓风管、烧土及铁制品,并发现一件耜铧和大量商代陶片及春秋至汉代瓦片。制骨作坊在今东关村东,跃进路北侧,相传是商王武丁时期制骨作坊,西周卫国仍用。面积约有7.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至3.5米。清宣统三年东关农民在此挖出牛、猪等各种骨骼(有的已变为化石),以及残骨器(上面的锯痕清晰)共300余马车,由奸商卖给英国、意大利文化侵略分子,经火车运走。1958年修路时,又挖出各种骨骼数十车,填于路基。1988年,在路北侧排水沟断面上,仍有大量骨骼露出。有的骨头上有锯、钻、磨等加工痕迹。另一处是西坛冶铁遗址。1988年5月5日发现。遗址在城关红旗路中段北侧30余米处,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面积1500平方米。距地表0.7米,文化层厚3米,包含物有木炭、炉壁、铁渣、矿石、铁块、红烧土、模板及建筑所用细绳纹筒瓦、板瓦和生活用具陶罐、盆、瓮、豆等。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鉴定,为战国中期卫国炼铁作坊。
      淇县武公祠 建于春秋初。原在淇县西北30里山内耿家湾(夺丰水库山腰)处,相传为卫民感卫武公治卫有方而建,称武公祠。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淇县志》记载:“武公庙,在县西北三十里,弘治七年(1494)知县颜颐寿重建。正德十六年(1521)知县刘金命义士李深鼎新庙貌,创建石门绿竹亭。嘉靖二十三年(1544),知县张宜重修”。清代《淇县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知县徐永年重修,隆庆三年(1569)知县李尚实移其祠于县城东北隅天仙庙内,万历三十二年(1604)知县蒋行义移其祠于太和泉南,崇祯五年(1632),崔庚复移于耿家湾故地,重修庙貌。”清·康熙二十八年(1869),知县赵之屏重修,名宦高遐昌等21人募置庄基、建亭、堂、房、舍,有香火地66亩。另有堂屋三间,供赵公等二十神位。民国年间,武公祠仍有大殿、拜殿,泉水两股分东西流淌,祠东北山坡有“有斐亭”。祠前有大白檀树两株,树胸径3尺许,祠东有翠竹,四季常青,今被夺丰水库之水所淹。
      定昌卫国王宫遗址 在东街北头及东拐处。商末为一村,街向东西,各曰定昌村,卫康叔在村西段路北建卫王宫。汉代改为县街。后历代为县州郡治所,清代在县街东建一较大仓库,演化村名为东仓,又改称“承德街”,1979年后东仓与东街同时扩建,两村民居逐渐连在一起,东仓亦称东街。
      康叔祠 按《史记.卫康叔世家》“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周成王时曾“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淇河间,故殷墟。殷墟朝歌是卫国国都,为祭祀卫国始祖康叔,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户部给事中高遐昌捐地,知县王衍创建。到民国初年祠内尚有大殿一座,瓦皆琉璃,庄严宏伟。殿方三丈六尺,前两侧有陪廊六间,对殿为瓦房三间,大门出厦三层,阶高十层。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为淇县第一高校。抗日战争前,为民众教育馆址。日军侵占后,于1939年在此设日伪医院,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仅有大殿及临街高墙一处。新中国建立后,为县建筑公司住址(中山路阁南段18号)。
      华夏第一国---淇园 淇园位于河南省淇县(朝歌)西北17公里耿家湾一带,为西周晚期卫武公(公元前812年--公元前757年)时修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园林。
      周武王灭商,康叔被封为卫国国君,建都朝歌。卫武公为康叔九世孙,公元前812年继位,为君55年。武公执政期间,能百采众谏,察纳雅言,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佐平王平息戎患,终生以国家为重,深受卫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感武公之德,在淇园建武公祠和有斐亭,以示纪念。
      淇园“群峰拱翠,泉随涧转,岚光树影,野花怪石,槛绕红藻,径穿翠竹,一尘不染,怡目聘怀”。淇园当初的景物结构,建筑形式已无法考证。其特性就是多竹。南朝《述异记》记载:“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诗‘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是也”。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淇县志》“淇园在县西北礼河社淇水之澳。卫人美武公之德,赋绿竹为兴即此,至今民怀其惠,不能忘也。”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命脉汲仁、郭昌率数万人塞决口20余年的瓠子河,挡不住水。最后“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汉书.沟洫志》),才将决口堵住。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河内大守寇恂,讲武肄射,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后汉书.寇恂传》)。可见淇园绿竹之多,规模之大。
      淇园古时有八景即淇园竹翠、斐亭莲芳、群峰敛碧、列柿流丹、半岩风雨、曲径烟霞、一壶映月、双敛横秋。历代文人墨客慕名登临淇园甚多,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现存29首,从不同角度反映淇园“以白云为篱,以青山为屏,以光风云月为侣”的秀丽景色。其中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刘基的《淇园》最为著名。诗中写道:“驻马淇园春正浓,三山云外纵芙蓉,武公去后琅玕少,霁色猗猗入画中。”汉章帝于建初七年(82年)“九月甲戌幸偃师,东涉卷津,至河下诏曰:......无他瑙重不得辄修桥道......动务省约......无违诏书,遂览淇园。“(《后汉书.章帝记》)。连皇帝还要千里迢迢游淇园,可见淇园名声之大,景物之美。随着历史的变迁,淇园现仅存遗址,但作为华夏第一园在中国造园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
      肥泉 即右和泉,又称泉头,位于县城西北东泉头村南,系古澳水(折胫河)源,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卫懿公之妹许穆夫人在《诗经·泉水》中“我的肥泉、兹之永叹”即指此处。请《淇县地舆图说》云:“泉自地中出,积为方沼,横四五十步,纵二十二步。”明万历二十六年《疏浚太和泉记》云:“泉去县治二里许,古各泉儿头,地脉根西北灵山下。相传在殷纣时即有泉水,其水甘而清,乃筑堤岸作池。池西原有龙王庙一座,明嘉庆时池前有观澜亭一处,明万历三十二年将武公祠移建池南,后又移回山内耿家湾。民国时期,池内鱼很多,大者重数斤,村民多取鱼为办学之资。1958年浚深建渠、可灌溉稻庄,石桥一带耕地,1987年10月(农历9月)曾出现有史以来第一次泉水涸竭,后虽有泉水涌出,但因附近建厂大量抽水,泉水极小,无复旧观。
      武公祠 建厂春秋初年,原在县西北30里山内耿家湾(现夺丰水库处),相传为卫民感卫武公治卫有方而建,称武公祠。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淇县志》云:”武公庙在县西北三十里,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知县颜颐寿重建修。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知县刘金命义士李深鼎新庙貌,创建石门绿竹亭,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知县张宜重修。”清代《淇县志》曰;“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知县徐永年重修,隆庆三年(公元1509年)知县李尚实移其祠于县城东北隅天仙庙内,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知县蒋行义移其祠于太和泉南,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崔庚复移于耿家湾故地,重修庙貌。”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869年),知县赵之屏重修,名宦高遐昌等21人募置桩基,建亭、堂、房、舍,有香火地60亩,另有堂屋三间,供赵公等二十神位。民国年间武公祠仍有大殿、拜殿,泉水两股分东西流淌,祠东北山坡有“有斐亭”,祠前有大白檀树两株,树胸径3尺许,祠东有翠竹,四季常青,今被夺丰水库所淹没。 
      濮阳卫都帝丘 位于濮阳市西南,春秋时期卫国都城。《春秋·僖公三十一年》记载:“狄围卫,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杜预注:“辟敌难也。帝丘,今东郡濮阳县。故帝颛顼之虚,故曰帝丘。”濮阳城内有城,外有郭。城上有女墙,外郭设有十门。
      沁阳野王城 位于沁阳县城,周长5公里。周代始建,汉代增修。明洪武元年,外施城砖,设马面城门、角楼各四个,城墙高11米,宽6~8米,现存城墙长300多米。
      濮阳戚城遗址 又称“孔悝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戚城是春秋时卫国的重要城邑。位于濮阳市区戚城村。城址为方形,周长1520米,面积14余万平方米。现存西北东三面城墙,最高处8米余,最宽处16米余。城墙为夯土建筑,出土有西周的文化遗物。城东80米处有一夯土台是当时诸侯会盟的盟坛基址。前626年到前531年的近一个世纪内,各诸侯国在卫会盟十五次,其中七次会盟于此。目前整个景区包括会盟台、城墙、阙门、历史陈列室、孔子居卫十年的孔子侯馆、颛顼帝进行宗教改革的圣地--玄官、反映春秋战国时卫国文化氛围的“桑间濮上”苑、表现濮阳古战场的“历史名战微缩景观”、龙宫、龙湖、车圣相士和他发明的马车、伏羲之母华胥的卧雕及伏羲亭、夏后启在昆吾所铸之九鼎及铸鼎轩等等。
      淇县邑励坛 相传卫康叔建,在今淇县北一里许。至明嘉靖时,有祭文碑一通、祭器库1所、宰牲房1所、坛门3个、外门1个,祭器俱全,清代遗址尚存。
      鹤壁辛村卫国墓地 西周初年,卫康叔先封于康,后转封于卫,都于朝歌,并且在以后的四百余年间都以此为都城,朝歌在今淇县境内。在鹤壁市南郊20公里,淇水北岸的辛村(原属浚县,后划归鹤壁市),早年曾发掘西周卫国贵族墓葬,墓地可分早、中、晚三期,其下限可到周平王时期。鹤壁辛村是一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也是西周卫国王室贵族墓地,面积达40余万平方米。1932至1933年,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和河南古迹研究会,曾在此作过四次考察与发掘,共发掘西周墓葬80余座,其中包括大型公侯墓8座,中型公侯和侍从墓11座,54座小型墓和14座车马坑等。总面积15万平方米。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包括铜器、陶器、玉器、骨器、石器、竹木器等共千余件。这批文物现在一部分保存在台湾,一部分在美国,被称为“浚县彝器”。
      辛村西周卫国墓分大、中、小3种,皆为南北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为南北向,墓口比墓底稍微大些,墓室一般长3~4米,宽2~3米,深5~7米,而大墓有的长达10米以上,宽9米、深达12米。大型墓的南北两端分别带有斜坡或阶梯形墓道(即“中”字形墓)。墓内皆有二层台。大型墓内均有木质棺、椁;中、小型墓内多有棺无椁。木椁一般用4条圆木构成,逐层加高,但也有四角立4根柱,以档撑椁板,且在椁底竖铺圆木。而墓底有腰坑的很少。葬式皆为头北足南仰身直肢。随葬的青铜器有鼎、簋、尊、卤、爵、盉、方彝等礼器;戈、矛、戟、钩戟、镞等武器,以及斧、凿、削等生产工具和輨、辖、轴、轭、衡、镳、当卢等车马器。陶器有鬲、垒、瓿、大口尊,原始瓷器有豆、垒、连底器、器盖等,原始瓷器的胎质灰白,豆绿釉。玉器有璧、璇玑、马蹄形、匕、戈、柱、兔、蝉、蚕、鱼等。骨角器有雕花骨板、骨笄、骨珠、鸟形骨管、骨贝、鹿角枝等。另有蚌饰、贝和木器。
      辛村墓地在淇水之滨,距卫都朝歌不过20公里。而淇水又是卫国境内的风景区,正好选作卫先人的长眠地。从郭宝钧先生《浚县辛村述略》记述的八座大墓中,可以看出墓室的宏阔,墓道的长大、随葬物的丰富,珍品的繁多,而且附有车辆乘马的专坑,御车饲犬的殉者,这些异乎寻常的铺张,若不是贵族阶级,那得有此奢侈?况且在M2中又有“侯”字戟出土,M8中有“白(伯)矢”戟出土,M42中有“成周”出土。而M60的侍从墓尊铭又说明他曾从公格于官,到过宗周,特别是在出土的钏器上还铸有“卫候”的铭文,充分证明了辛村墓地不仅是卫国的墓地,而且还是一处西周的卫国贵族墓地。
      辛村基地的发现与发掘,不仅对研究西周卫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而且对研究西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也有重要价值。
      八里营墓葬 位于安阳滑县八里营乡八里营村。墓地面积2400平方米,墓冢高6米,墓冢夯筑。传说是卫灵公的墓葬。
      庄丘寺墓葬 位于安阳滑县牛屯乡后庄丘寺村。墓地面积4750平方米,墓冢高2米有余。传说是卫庄公的墓葬。
      惠子冢 惠子冢在安阳滑县八里营乡冢上村,占地4000平方米,高于地面30多米。春秋时期卫国国王驸马惠子死后葬于此,后人称之谓惠子冢。冢内建有砖砌墓,外用土封,上建三宫殿、琉璃殿、钟楼、鼓楼等,民国年间全部拆掉。冢下为龙山文化遗址,目前保护较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卫灵公墓 位于新乡市长垣县满村乡冯墙村。墓冢高2米,周长15米。现存有一方龟趺。
      卫审符墓 位于焦作市焦安阳乡城西韩王村。墓冢近平,仅有神道碑以及石人、石羊等石刻保存。卫审符,是唐代怀州刺史。
      卫家祠堂 位于济源市轵城乡西轵城村。是清代建筑。祠堂坐北朝南,现存有大门、东西厢房各一座。硬山灰瓦顶,屋脊装饰完好,院内有回廊相通。保存状况很好。


      2、外省名胜
      卫青墓 卫青,字仲卿,汉时河东平阳人。卫青在其母亲膝下度过童年生活,后来年齿渐长,身体雄健,有魄力。卫青通情达理,勤奋好学,晓得封建社会待人接物的道理。适逢他姐姐卫子夫被选进宫为汉武帝夫人,卫青遂被封为太中大夫。公元前129年北方匈奴日益猖狂,武帝命卫青为将军,统兵反击匈奴,先后达7次,屡建战功。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长平侯。卫青生年不详,元封五年(前106)病逝。卫青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市南位乡道常村西北,在茂陵东北1000米处,是茂陵的陪葬墓之一,东侧紧邻霍去病墓。卫青墓墓冢为山形,《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为冢像庐山”。 高24.72米,东边边长113.5米,南边边长90米,北边边长67.6米,西北角凹进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部分,北边宽67.6米,西边长62米,占地面积为8064.55平方米,体积94412立方米。遥望之如一小山,它巍峨宏伟,庄严肃穆,象征着卫青当年抗击匈奴立下的卓著战功。南面坡陡,北面坡长缓,北面中腰有平台,墓上有树四棵。
      卫瓘墓 据《晋书·卫瓘传》载: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今运城王范乡王范村有卫瓘墓。卫瓘十岁时,父亲卫觊死了。他袭父爵阌乡侯,年方弱冠即为魏尚书郎。晋武帝即位,卫瓘因平蜀有功,官封徐州都督、镇东将军,后又为征北大将军、尚书令。卫瓘学问深博,为官清正,在朝野都有很高威望。卫瓘工于草书。其父卫觊,他的儿子卫恒,卫恒的儿子卫璪、卫玠,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卫恒的从妹——卫铄,即众所周知的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河东诸卫,象卫瓘、卫恒、卫璪、卫夫人,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佼佼者。
      广州卫氏大宗祠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南洲街沥滘,是该乡卫姓大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距今388年,清代重修。相传系春秋战国卫国后裔,南宋时族人南迁到今海珠区沥蟯,因为祖上有明嘉靖皇帝的外孙婿,才准许建造这气派不凡的大宗祠。仪门上的“燕子斗栱”是皇亲国戚才有资格建造的,现祠内明代红砂岩石柱、柱础、栏杆、瓦脊及石碑、长案等保存完好;清乾隆皇帝赐给当时卫氏103名寿星,高3.7米共12块的巨型屏风也在展出。这是目前岭南发现最大的屏风。大宗祠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但据宗祠管理委员会称,原宗祠占地上万平方米,现四周仍被工厂包围。由头门、牌楼、拜亭、中堂和后堂组成,头门面宽五间,进深两间用三柱,前廊施三步梁。中柱明间设板门;后廊施三步梁,整个梁架遍施月梁,用驼峰、斗栱承檩;硬山顶,绿筒瓦,陶瓦当、滴水剪边。正脊塑灰塑龙船脊。牌楼为四柱三门三楼,正楼为庑殿顶,次楼为歇山顶,檐下均施有五跳交手斗栱,做工精细。右次楼的部分斗栱已毁坏,屋顶绿筒瓦,砌灰塑龙船脊。正门施四扇门,已毁,尚存门栓斗;次门用红色砂岩砌筑。次楼两侧砌有水磨青砖墙,各开一券形门洞,檐下端砌叠涩牙砖,上绿筒瓦塑灰塑脊。拜亭为卷棚顶,与中堂连建一起,两侧有门,通向外间,中堂面宽五间为十三架梁前后四柱,梁架结构简洁,硬山顶,绿筒瓦,正脊塑灰塑龙船脊。后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绿筒瓦,陶瓦当、滴水剪边,正脊塑灰塑龙船脊。该建筑于199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卫国尧故居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南部沥蟯村,是广州与番禺之间的咽喉要地,也是抗日英雄卫国尧的故乡。卫国尧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早年曾到东京帝国大学政治经济系深造,并初步建立起马列主义世界观。“七七事变”后,卫国尧回国投身抗日事业,并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42年底,他回到了故乡,利用碾米厂经理和小学校长身份的掩护,在沥蟯秘密建立起党支部和情报站。当时沥蟯为卫氏同父异母的十个兄弟所把持,人称“十老虎”。他们依仗日本人的势力横行乡间,无恶不作,臭名昭著。卫国尧利用每年“十老虎”都在清明节去大石礼村祭扫祖坟的时机,一举把其中的八只“老虎”捉拿归案,为附近二十四乡人民除去了一大祸害。后来,卫国尧被任命为广游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的大队长,他率领部队转战于禺南一带,战功彪炳。1944年7月,二大队在市桥附近的植地庄集结,不料被汉奸出卖,陷入日军的重围中,卫国尧亦在率队突围的过程中不幸中弹牺牲。如今,卫国尧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把小学改名为卫国尧纪念小学,以纪念这位近代的抗日英雄。 
      浙江宏磻村卫家班皮影戏 皮影戏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是一项重要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浙江余杭塘栖镇宏磻村卫家班皮影戏始于清朝初期,是卫姓家族历代祖传,先后有数十人从艺,分布在卫家埭、下柏圩、丁家墩、柴家埭等村落。皮影戏中的剧本人物,用的是晒干的薄羊皮,剪成戏剧中人物形象,然后用毛笔染色彩,画成各种人物脸谱,文有文相、武有武脸,各种人物头盔也大有讲究,元帅帽、将军帽、官帽和士兵帽等各有特点。卫家班皮影戏共有30多部常用剧本,如《薛仁贵征东》、《尉迟恭平南》、《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等。当年的演出范围东至小林,南至南山,西至东塘,北至塘北,演遍塘栖周边村落。演出一般在成埭的四五间房子内进行,有时从前半夜开始,一直演到后半夜。演出班子一般有6人,每次演出只需5人,前台2人,敲锣点鼓2人,1人负责更换戏中人物。皮影戏演出难度相当大,因为演什么戏不是艺人事先准备好的,而是由观众来点的,观众点到哪一本就演哪一本。每次都是一边排练一边演出,观众对剧中的人物很熟悉,戴什么帽、拿什么兵器都知道,千万不能搞错,否则就要出洋相。皮影戏演出不受季节和时间限制,新年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底,社戏一般在三月至五月间。还有一种叫结甲戏,就是村里立规矩进行演戏,比如每到花果成熟,村里要演戏,乘全村男女老少集中看戏的机会,立一个男女老少无事不要上果地的规矩,也就是禁止偷摘的意思。一旦有人被抓住,就要罚其出钱演皮影戏。还有哪个村庄发生火险,也会请戏班子来演皮影戏,以此警示教育,消灾保平安。 



      五、寻根联谊
      近十多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展,寻根谒祖活动在神州大地上也一浪高过一浪。但卫姓后人的寻根联谊活动,截至目前,由于各种原因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但是关于卫姓的研究,河南作为卫姓的祖居地,多年前就已经进行。1992年3月31日,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中原族史学术委员会成立,其宗旨之一就是:开展姓氏源流研究,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服务,加强海内外联系,增进友谊。1994年12月,由谢钧祥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原寻根—源于河南千家姓》正式出版。1995年8月24日,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它是在中原族史学术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的。这些都促进了卫姓的研究。
      在海外华人世界,宗亲会和宗亲总会是普遍存在的同姓宗亲自发组织的联谊团体,旨在加强宗亲间的合作团结,共谋福利,是现代工业社会中最有人情味的华人组织之一。它存在的必要,正如一位宗亲会负责人所说,从前在故乡时,同姓的人多聚族而居,遇事有亲族共同参与。一旦离乡背井,远走他乡,在背负生活重担的艰辛历程中,自然怀念当初作为慰藉和鼓舞的亲情。虽然身在异域,离乡已远,旧时共聚一族的亲情温馨,也随岁月的流失逐渐远离,但来自中国各地各不同支派的同宗,基于血浓于水,又是同在异乡为异客,这种共同的感受,产生了同宗族谊的亲切感。于是,宗亲会团体应运而生,藉以作为彼此间互相照顾、互相支持、合作团结、共谋宗亲间的福利。
      卫姓宗亲会组织对于联系同姓,敦宗睦族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国内有广州市海珠沥滘卫氏宗亲会。卫姓宗亲会组织在台湾、香港、泰国等地也均有成立,泰国卫氏宗亲总会,理事长:卫炳利,总干事:卫陈六;台湾有新竹县卫姓宗亲会;香港有卫氏宗亲会,会长卫炳恒。 
      2001年9月1日,烟台市市长杨金镜在滨海假日酒店会见了美国卫氏投资公司总裁卫浩然一行。9月18日新牟国际集团公司与美国卫氏投资公司合资的烟台国际葡萄酒发展有限公司签字仪式在会展馆举行。这也正是海内外各地卫姓人加强联谊的结果。
      2004年8月21日重新修葺的广州市海珠区沥滘卫氏宗祠举行隆重的庆典仪式。卫氏大宗祠占地1911平方米,建于明朝年间,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有仪门、门楼、前廊、主殿、厢廊等。从祠堂进入前座,可仰望“百世周宗”横匾。主体建筑两旁东西两翼有青龙、白虎巷,天街有宽阔花岗岩砌成的平台,四周有花岗岩雕成的围栏杆等。主脊上有动物和人物塑像造型,瓦檐有木雕檐板封瓦田及各种柚木木雕屏风,工艺颇为精致。整座建筑均用石柱、梁、水磨青砖、花岗岩、红岩等建成。在卫氏大宗祠的中堂“庆源堂”左侧,架起了一个长7.2米,宽4米的大屏风,紫檀木所制,是清朝乾隆丁卯年时,由乾隆钦命,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担任丞相的名相张廷玉撰文,光禄大夫、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书法家汪由敦书写,祝贺沥滘村子里卫氏中—百余名年纪65岁以上的老翁寿辰。大屏风的背面镶有—幅绢面古画“郭子仪贺寿图”,屏风上两侧为刀刻浮雕“八仙过海贺寿图”。经过6个月的修葺,卫氏大宗祠修葺工程正式完工,这项工程的投入约为190万元。重现了国内罕见的中堂前轩廊结构及广州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屏风。古老的建筑物既保留着历史痕迹,又焕然一新,告别了以往的破败情形。来自粤港澳的卫氏乡亲1000多人欢聚一堂,共庆自己的节日。香港卫氏宗亲会会长卫炳恒,沥窖经济社梁书记,海珠区委副书记董延军等分别致辞。董延军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卫氏乡亲爱港、爱澳和爱国爱乡的亲情,希望粤港澳继续合作,创造美好的明天。
      2005年8月24日,世界华人宗亲会在香港正式注册成立。世界华人宗亲会是在海内外各地多姓氏华人宗亲代表的大力倡议和支持下,自2004年7月起经过7个月的调研,咨询,策划与筹款,才最终成立的,并初步确定了世界华人宗亲会的根本宗旨:沟通华人血脉情感,推动华人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和平统一,谋求华人最大福祉。规定了世界华人宗亲会的基本目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号召并组织华人团结一心,积极开展宗亲事业和慈善公益活动,推动华人社会的科技、经济与文化进步,为提高华人的世界地位不懈奋斗。世界华人宗亲会的创办思想,是希望通过建立一个世界华人各姓氏宗亲共同参与的世界华人统一组织,促进华人单姓氏宗亲组织进一步开放与大团结,真正为全世界华人提供切实帮助,不仅为受难遇灾的姐妹兄弟提供无偿援助,而且为奋斗中的炎黄子孙提供尽可能的经济帮扶和资源、信息的具体支持。 
附:所需要的图片
1、卫康叔 
2、卫青 http://www.fs7711.com/03ZHMJ/06XIHAN/new_page_2259.htm
http://army.news.tom.com/general/history/china/024.html
3、卫青墓http://219.226.9.43/RESOURCE/CZ/CZLS/MM/PICTURE/ZGGDS/5a17013a.jpg
4、淇县 http://www.qxzc.com/gdxm/ 
5、滑县 http://www.hnhx.gov.cn/gaikuang/gaikuang.htm 
6、濮阳 http://py.henanews.org.cn/ 
7、沁阳 www.qinyang.ha.cn 
8、卫氏大宗祠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4-08/25/content_749135.htm 
9、淇县卫国故城
10、鹤壁辛村卫国墓地及其出土遗物
11、濮阳卫都帝丘
12、沁阳野王城
13、濮阳戚城遗址
14、广州市卫国尧故居
15、济源市轵城乡西轵城村卫家祠堂
16、焦作市焦安阳乡城西韩王村卫审符墓
17、新乡市长垣县满村乡冯墙村卫灵公墓
18、安阳滑县八里营乡冢上村惠子冢
19、安阳滑县牛屯乡后庄丘寺村庄丘寺墓葬
20、安阳滑县八里营乡八里营村八里营墓葬


(此文根据淇县统战部2006年4月组织编写的书稿整理)
,,




 

 
     
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卫姓研究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