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载驰》救卫国
刘泽贵 刘新宇 董文胜
在淇县,我们听到了许多关于许穆夫人的故事。当我们站在许穆夫人钓鱼台这处古迹旁边时,思绪穿过千百年的风雨,来到了许穆夫人所处的时代。
许穆夫人是一位美丽率真、敢作敢为的女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字的女诗人,她的出现,拉开了女性走上中国文学舞台的序幕。她是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惠公的女儿。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收有她三首诗歌。在卫国国难当头之际,她毅然驾车奔走呼号,呼吁大国援助,充分表现了坚强果断的意志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许穆夫人才华横溢,相貌端庄清丽。她自幼在卫都朝歌读书习文,在城郊骑马射箭,在淇水岸边垂钓荡舟。旧殷都浓厚文化气息的熏陶使她文采飞扬,能歌善舞,清澈的淇河水的滋润使她肌肤冰凝,面若桃花。她本来有可能成为齐桓公的“太太”。当时齐国和许国都来求婚,既然婚姻注定要和政治连接在一起,这位美丽聪慧的女子觉得齐国近而强,许国远而弱,因此愿嫁到齐国:“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维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今舍近而就远,离大而附小,一旦有车驰之难,孰可与虑社稷?”一番议论,见识超拔。但卫国国君执意把她嫁给了许穆公,于是她就成了许穆夫人。
史书上对许国的记载很少,因此一般人对这个小国很陌生。作为中原文明的一部分,许国的文明程度还是很高的。记者专门查阅了有关资料,搞清了许国的来龙去脉。
在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对待各诸侯国比较“厚道”,许国还时常追随齐国组织的“联合国军”四处“维和”。齐国失去霸主地位后,天下大乱,诸侯相互攻伐、吞并,许国风雨飘摇。史书上关于这一段时间的记述中满是“郑人伐许”、“宋人伐许”、“晋人伐许”、“卫人伐许”之类的文字,尤其是在北边郑国和南边楚国的挤压下,许国怎么也站不稳当。
为了生存,许国国君不得不多次迁都。到许公宁的时代,许国已经迁到楚国境内。许公宁的身份似乎很难用现代词汇表达——说他是一国之君,可他没有固定的国土;说他是流亡者,可他分明还有自己的国都和臣民。用当时的词汇说,许国已经成为附庸,但又有一定的独立性。用后世的逻辑很难解释许国为什么还能长期生存,只能说这是春秋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
在许国,许穆夫人无日不怀念自己的祖国,常常把思念之情写成诗歌,面对北方弹琴吟唱。周惠王十七年冬,北狄人进犯卫国,攻占了朝歌,卫懿公战死。许穆夫人闻讯悲痛万分,毅然决定回去挽救祖国。但许国君臣胆小怕事,担心惹祸上身,派遣大夫追赶许穆夫人,以礼制的名义要求她返回许国。许穆夫人十分愤怒,写下《载驰》(见《诗经》)一诗,斥责许国庸吏,表达了奔赴国难、拯救祖国的强烈愿望。许穆夫人的果敢和激愤随着诗篇传扬,感动了齐桓公。齐桓公立即派车三百乘,并资助牛、羊、鸡、豕及建筑材料,帮助卫国建立新都——楚丘(今滑县卫南坡)。此后,卫文公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崇尚节俭,让仅剩5000名臣民的卫国逐渐复兴起来,使卫国又存在了数百年。《载驰》一诗中说:“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充分表现了诗人拳拳爱国之心和刚毅果断的性格。她自己也没想到这首诗真的挽卫国大厦于将倾。许穆夫人因此被载入史册,在许国的历史上,许穆夫人是一抹亮色。
《诗经》中有许多以女子口吻写的诗,但作者并不一定是女子。而这首《载驰》,确实是许穆夫人的手笔。
许穆夫人一生诗作很多,但由于战争,多数散失,留存至今的仅有三首。《竹竿》是许穆夫人怀念祖国的诗作,她婚后远离故土,但一直怀念着自己的祖国,于是以竹竿为题做诗,追忆儿时在卫国用竹竿垂钓的情趣,表达了对故土人物、风情的思念之情。许穆夫人的另一首《泉水》,以泉水起兴,表达了自己思乡忧国的无限深情。
许穆夫人给后世留下的三首四言抒情诗,形象鲜明,情感炽烈,文意真切,脍炙人口,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历代名人的推崇。
来 源:《平原晚报》 http://www.xxrb.com.cn/zt_zhoubian_news.asp?id=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