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都北蒙初探
古都朝歌研究

 

   

 

 

商都研究 - 殷都北蒙初探
殷都北蒙初探
 
作者:田 涛  加入时间:2009-11-11 14:28:38

殷都北蒙初探
田涛《纣都朝歌》

 

    “殷墟,是高代盘庚至纣期间的王都所在地”(《殷墟·序言》)。“自从盘庚迁殷以后,直到商朝灭亡的二百七十三年的时间里,再没有迁过国都”(《中国古代史常识》)。这种认识已成定论,无人非议”(《中州今古》83年第三期《商亳考》)。我们认为上述论断,并不符合实际。盘庚果真迁都北蒙?北蒙果真是盘庚至纣二百七十三年期间的王都?我们认为问题的实际,尚有商榷的余地。为此,谨就殷都北蒙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据《竹书纪年》载:   
    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殷在邺南三十里”。(一说“四十”)   
    “自盘庚徙殷,至纣王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正义》作“二百”。(龙川本作二百七十五年)   
    王国维案:此也注文,或张守节隐括本书之语。   
              (王国维:《竹书纪年》校辑)   
    根据王国维的案语,知《竹书》的这一段话除“盘庚旬自奄于北蒙,曰殷”一句为正文外,下余皆为注文。《竹书》的这一段话,给人的印象,似乎是说盘庚自奄迁于北蒙至纣之灭,北蒙一直是商代的帝都。其实这段话的注文与正文就有矛盾。比如“曰殷”的“殷”,是地名还是国号?我们认为“曰殷”是“称殷”的意思,“殷”应是国号。但《竹书》的注文却把它当作地名注释;再说《竹书》正文明明说“盘庚旬自奄于北蒙”,而注文却说“盘庚徙殷”,难道“北蒙”也叫“殷”?再说北果真是盘庚到帝辛二百七十三年的帝都?这些地方,难道不值得人们去置疑?而司马迁的《殷本纪》中已明确指出:“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可见,殷代帝王自奄迁于北蒙的不是盘庚,当为盘庚前王阳甲。再说,《竹书》的注文所说“盘庚徙殷”的“殷”在什么地方?边在《竹书》里是找不到的答案的,而在《史记》里却可以找到它的下落。《史记》说(盘庚)“乃遂涉河南,治毫”(P.102)。所谓“治毫”,据南朝宋裴  的《史记·集解》引郑玄的话说,即“治於毫之殷地”。所谓“毫之殷地”,皇甫谧说即“今偃师是也”(P.102)。可见“盘庚徙殷”的“殷”,为今偃师,而不是北蒙,说北蒙是错误的。清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就曾批判过《竹书》的这个说法,他说:“竹书谓盘庚迁北蒙,非也”(P.58)。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盘庚徙殷”的“殷”,应是“毫之殷地”,即今河南偃师,而不是北蒙。   
    关于盘庚迁西毫的事,还可以证诸偃师商城考古。据彭金章、晓田同志的《试论偃师商城》说:“偃师商城垣不是一个时期的建筑。……而是筑成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即被放弃,而在二里岗上层的某个时期进行修补又重新使用的。……而恰恰就在这个时期,盘庚‘复居成汤之故居,……治毫,行汤之政’。故推测偃师古城的第二次修筑,很可能是盘庚时期所为”(《见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P.414--417)。彭、晓二同志从考古的角度,也肯定盘庚迁的是西毫。   
                                                   二   
    盘庚既都西毫,为什么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殷商遗迹和发掘出大量的殷商遗物,而且从这些遗迹的发现和遗物的出土,又确可证明今安阳殷墟曾是殷代帝都呢?事实说明盘庚迁于西毫后,其后王必又从西毫迁往北蒙的,这个问题,《尚书·商书》(宋十三经注疏本)《盘庚序》的《疏》文里也曾谈到:“盘庚治于毫殷,纣灭在朝歌,则盘庚以后迁于河北。盖盘庚后王有从河有(据《书》九校勘记:闽本同宋本,“河有”作“河南”,案“南”字是也)毫地迁于洹之南。“那么,盘庚以后,是哪一个帝王又由西毫迁回北蒙呢?《疏》曰“盘庚后王”,可见盘庚之世,尚宅毫殷。而盘庚后王为小辛、小乙、武丁……。考武丁即位后,尚都西毫。这从“武丁求贤”的故事可以证明。《史记·殷本纪》载:“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P.102)。所谓“野”,王都之野也。傅险在什么地方?根据《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傅险……在今陕州河北县北七里,即虞国、虢国之界”。而陕州河北县,显然是西毫之野。可证武丁三年,武丁都于西毫。后来武丁迁都朝歌,这从《史记·正义》引《括地志》 的材料注“商郊”所说:“朝歌”本妹邑,殷武丁始都之”(《殷本记》P.123)可证。武丁迁都 的原因 ,盖由于水患 。而根据安阳殷墟出土的文物,涉及武丁时代的较多。尤其是妇好墓及殷大墓 的发掘,证明武丁后来又由朝歌迁于北蒙,并崩于北蒙。武丁崩,子帝祖庚立,在位七年。祖庚崩,帝祖甲立,在位三十三年。祖甲崩,子帝廪辛立,在位六年。帝辛廪崩,第庚丁立,在位三十一年(武丁至庚丁各帝的在位年代,均采吴泽《中国历史大系—古代史说》)。帝庚甲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P.104)。这个“复”字是承武丁说的。关于武乙徙河北的事,除《史记》有记载外,《今本竹书纪年》更有详细的记载。《今本》说:“武丁三年,自殷迁于河北;十五年,自河北迁于沫”。《今本》所载武乙迁都之事,与《史记》所记是相吻合的。武丁既于即位初年,由西亳迁河北,据此可知武乙的父亲庚丁,后来又由北蒙迁都西亳,否则武乙不会“复去亳,徙河北。”关于武乙“去亳”的原因,明李贽的《史纲评要》说:“武乙时亳都河决,迁都于河北”(P.13),可见武乙迁都的原因,也是由于水患。关于武乙都朝歌的事,除史书有记载 外,《河南通志》及《淇县志》(顺治版)均有记载。武乙都朝歌后又迁往北蒙,这从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可以证明。武乙崩,子太丁立于北蒙。但据《帝王世纪》载:“帝乙复济河北”。如所记属实,则太丁必又由北蒙迁回西亳。行军 都原因,可能由于洹水干涸。。因为据《竹书》载:“大丁(即太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绝。”太丁可能于此时迁都西亳。太丁必崩于西亳,帝乙始能从西亳“复济河北”。帝乙济河北后先都北蒙,这也从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可以得到证明。后又从北蒙徙都朝歌至纣之灭。关于帝乙徙朝歌的画,不仅《帝王世纪》有记载,即近人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及郭沫若的《戊辰彝铭文考释》也都可以证明。罗氏通过对殷墟甲文的考释,证明《竹书》“更不徙都”的说法是错误的,而且肯定“迁沫必在帝乙之世”。郭沫若的通过对戊辰彝“铭文”的考释,说:“卜辞乃帝乙末年徙朝歌以前之物,有帝乙二十年之纪录,可知徙朝歌乃二十年以后的事”(见《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国史稿》也说:“帝乙末年迁居到沫,即在今河南淇县的朝歌”(P.166)。   
    综上所述,可知盘庚并非徙北蒙而是迁西亳。盘庚都西亳后历小六、小乙、武木。盘庚后王始都北蒙的是武丁,历祖庚、祖甲、廪辛;庚丁始都北蒙又迁西亳;武丁始都西亳又迁北蒙,又迁朝歌,复迁北蒙;太丁始都北蒙又迁西亳;帝乙始都西亳又迁北蒙,又迁朝歌,至纣之灭。从而我们可以肯定盘庚后王都于北蒙的有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历八帝,共一百六十多年。并非如《竹书》所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而且从《中国通史参考资料》附录《商代考古》所说:“从安阳出土的甲骨卜辞,其时代为商王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即庚丁)、武乙、文丁(即太丁)帝乙和帝辛前期”(P.228)的话,更可使上述分析得到印证。然从北蒙殷墟见不到武丁前王的卜辞。应属二十年以前物,而帝辛的卜辞是不可靠的。因为“帝乙末年”殷己“迁居到沫”,在安阳殷墟根本不可能有帝辛的卜辞。   
                                                三   
    关于殷都北蒙何时消失,说法不一。有的说:“商被灭以后,这里便渐渐荒芜而成了废墟”(《中国通史参考资料》P.219)。有的说:“安阳的都邑,大约是殷亡时烧毁的”(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这两个说法,相同的是关于殷都北蒙消失的时间都说在殷亡以后;不同的是关于殷都北蒙消失的原因:一说是毁于火焚;一说是自然荒废。但二者都没有提出什么证据。陈梦家的“毁于火焚”说用“大约”一词,说法本身便是出于猜测。按武王克商,封纣子武庚以纣京师以续殷祀,纣都如在北蒙,北蒙于殷亡后,并未被火焚。“自然荒废说”也不实际。北蒙果为纣都,武王克商之后,有武庚在,殷都也不会荒废。实际上纣都在朝歌,而朝歌为墟,是在周公二次东征,纣子武庚被杀之后。《荀子·儒效篇》:“杀管叔,虚殷国,而天下不称戾焉”(P78)。关于“虚殷国”,据杨树达的解释说:“‘虚’读为‘墟’,虚殷国,谓杀武庚,迁殷顽于洛邑,朝歌为墟也”(P78)。所以箕子过殷墟有《麦秀》之叹,可见纣都不在北蒙,北蒙的消失,也不始于殷亡。   
    北蒙作为殷都,其消失实际始于帝乙。帝乙迁沫,北蒙始为废墟。那么,帝乙为什么殷王都由北蒙迁于沫?试分析其原因不外:一、夷人入侵;二、王都被焚;三、洹河干涸;四、河水暴溢,京都为墟。帝乙迁都是近于东夷入侵?据《史记》的记载:“帝太丁崩,子帝乙立。帝乙立,殷益衰”(P104)。所谓“殷益衰”,说明殷衰不自帝乙始。殷衰始于帝乙,“武乙衰蔽,东夷寝咸,遂分居淮岱,渐居中土“(《后汉书·东夷传》)。可见东夷的强大,到帝乙之世,确已威胁到商朝的后方。帝乙之世,即不断用兵,但据卜辞的记载:帝乙对东夷的战争,不管征孟方、征夷方、征林方,战争的结果,王师总是胜利的(见《中国史稿》P.165—6)。可见东夷虽“渐居中土”,但并未威胁到王都被迫迁徙的地步。即使王都被迫迁徙,帝乙也有绝对的充裕时间,把重要的王室贞卜,事先转移出来。但从今天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来看,发现有大量的自武丁以来的“王卜辞”,这些重要的王室档案性的贞卜刻辞,竟然如此完整地被遗弃在北蒙王都,说明事出仓猝,来有及带出,致全部遗弃在安阳殷墟。从此可知,帝乙迁都并不是由于夷人入侵。那么是由于大火吗?按殷代祀祖,各有专庙。武丁时代又有大宗庙、小宗庙。被祀的先公先王,自己的直系先王、谤系先王都被祀于庙宇内。这些都是地上建筑。北蒙王都果毁于大火,那么这些贞卜刻辞,必有烧残的痕迹。而决不会如此完好地保存在地下。那么,是因洹水干涸吗?果因洹水干涸而迁都,这些王室卜辞,也都有带出的时间。惟有洹河暴溢,事突然,北蒙一片汪洋。由于泥沙淤积,殷都北蒙,才有可能变成废墟。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我们认为是有的。且看三千年前黄河在河南境内的流向。禹时黄河据《史记》所记:“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孟津,东经洛  ,至于大  。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P.70)。按大  即大 山。禹导大 ,河水东流,触黎阳东山(今河南浚县东山)而北折,穿漳河,流入河北境。而洹水在戏阳(今内黄县西北)北流入黄河,由此可知,帝代末期洹水是直接流入黄河的。由于黄河上游水涨,倒灌洹水,使洹水暴溢,是极有可能的,安阳历来就有担心“黄河回老家”的传说可证(《见安阳史志通讯》)。所以,我们认为帝乙二十年(?)必有一次大水。由于黄河倒灌,携带大量泥沙的洪水,把北蒙变成一片汪洋。水 落之后,北蒙被泥沙淤没,变成废墟,是这次大水 ,迫使帝乙迁都朝歌。由于大水骤至,帝乙仓惶出走。因而关于王室的重要文物,甚至连政治档案性的王室贞卜,也来不及带出,致使全部遗弃在安阳殷墟。但这个地下博物馆,却给我们保存了殷商后期的大量文物,尤其是甲骨刻辞,为我们今天研究殷商史及古代社会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据上分析,北蒙殷都的荒废,是由于水患。帝乙是迫于水患而徙都朝歌的,朝歌作为殷代末期的帝都,直到纣亡,已是无庸质疑的事实。这从殷都北蒙的消失,也可得到证明。   
    总之,北蒙作为殷商后期的帝都,应自阳甲始(为时甚短)。盘庚徙殷,盘庚后王,武丁始都北蒙,直到北蒙被河水淹没成为废墟,帝乙始徙都朝歌,殷都北蒙也便消失了。   

                                                         田涛《纣都朝歌》(1983825日稿)




 

 
     
殷都北蒙初探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