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第一子:箕子
古都朝歌研究

 

   

 

 

朝歌人物 - 中华文化第一子:箕子
中华文化第一子:箕子
 
作者:林 坚  加入时间:2009-11-30 8:22:15

 

中华文化第一子:箕子
中国历史上,把一些大思想家称为“子”,如孔子(孔丘)、老子(老聃)、庄子(庄周)、孟子(孟轲)、荀子(荀况)、墨子(墨翟)、孙子(孙武)、韩非子(韩非)、朱子(朱熹),等等。那么,“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更早的箕子和微子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注意?
“子”之含义辨析
历史上最早称“子”的是谁?“子”具有什么含义?
就可考的历史文献来看,箕子是中华历史文化上的第一子,同时期的还有微子。
具体而言,箕子的“子”是什么含义?传统的解释认为“子”是爵位名称。东汉大经师马融说:“箕,国名也;子,爵也。箕子,纣之诸父。”裴马因(一字)的《史记集解》、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都引用了马融的注。朝鲜王朝安鼎福著《东史纲目》载:“箕子,子姓,名胥馀。封于箕而子爵,故号箕子。”汉儒误以为微子也是子爵。《尚书·微子》孔传云:“微,土斤(一字)内国名;子,爵。”
其实,这个“子”不是爵位。殷商时代的爵位只有三等,没有子爵,不同于周的五等爵位。《白虎通》说:“殷爵三等:谓公、侯、伯也。”商王朝官职分外服内服两大类,也没有“子”爵。箕子是商王朝贵族,其先祖子其系商高宗武丁的儿子,作为王子,不会被封为地位很低的子爵。西汉焦延寿的《易林》说:“朝鲜之地,箕伯所保。”这个箕伯就是箕子。箕子可能是伯爵或更高的爵位,而不可能是子爵。微子是纣王的庶兄,是商朝当权大臣,不会是低爵位。周灭商以后,周武王封微子于宋,宋国的爵位是公爵,而不是子爵。周武王很重视箕子,可能封箕子为侯爵。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记箕子向周武王陈述《洪范》九畴之后,“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这是说周武王封箕子为朝鲜侯,不把他当臣下看待。中国和古代朝鲜的史书都称箕子的后代为“朝鲜侯”,应该是继承了箕子的爵位。
箕子、微子的“子”,首先是商王族的姓,即子姓。箕子、微子的先祖为契,《史记·殷本纪》说:“契为子姓。”《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以玄鸟(燕子)为图腾,以子为姓。在甲骨文文献中,“子”也是王族的标志。日本学者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指出:“称子者与殷为同姓氏的一族。”中国学者裘锡圭指出,“子”不少是特指商王同姓的族长。“子”,在殷商时代是王族称呼;商朝灭亡后,他们仍然受到尊敬,“子”就具有尊称的意义。
由于箕子是一个思想家,到春秋战国时代,“子”就演变为对学术造诣者的尊称了。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子”为贵族的标志,后来衍变为尊称,再演变为有学术造诣的德高望重的人,这是符合词义演变规律的现象。[1]
箕子的代表作《洪范》
箕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可考著作传世的思想家,箕子的代表作《洪范》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奠基著作。《洪范》是《尚书》中最可信、最受重视的篇章。其中的五行学说、天人感应学说、王道学说都具有开创意义,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箕子总结殷商几百年治国的经验教训,形成“洪范九畴”,就是治理国家的九个方面的大法。《尚书·洪范》载: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箕子乃言曰:“我昔在闻,鲧β湮(耳旁)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酬,彝伦攸铎(去金旁)文(反文)(一字)。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酬,彝伦攸叙。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微,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周武王向箕子求教,箕子回答说:“我听说,从前鲧用堵塞的方法治理洪水,破坏了无行的规则;天帝于是大怒,不把洪范九畴赐给鲧。他的儿子禹继承事业兴起,顺应五行规律治理洪水,天帝于是赐给洪范九畴。治理国家的常理和顺序就流传下来了。”所谓“洪”是大,“范”是规范,就是法。
箕子陈述了“洪范九畴”,体现了比较系统的政治哲学思想,内容可分为三个大的方面。
1.哲学,体现为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最早的本体论哲学。五行就是水、火、木、金、土。水滋润而向下,火燃烧和向上,木可以弯曲也可以伸直,金可以顺从也可以变革,土可以种植和收获庄稼。水产生咸味,火产生苦味,木产生酸味,金产生辣味,土产生甜味。
五行学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物质本体的学说,比古印度和古希腊的同类学说要早五六个世纪。
2.道德和政治学说
五事讲道德修养,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容貌,二是言论,三是观察,四是听闻,五
是思考。容貌应该恭顺,言论应该合宜,观察应该明白,听闻应该清晰,思考应该通达。容貌恭顺就造成严肃,言论合宜就促成治理,观察明白就产生智慧,听闻清晰就善于谋划,思考通达就能够圣明。
八政、三德、皇极、五福和六极,讲政治事务。它们共同构成“王道”思想。
八政就是分别管理八种政务的官员:一是管理食物的;二是管理财物货币的,三是管
理祭祀的,四是管理水利的司空,五是管理教育的司徒,六是管理盗贼的司寇,七是管理朝觐会同的宾,八是管理军事的师。食、货、祀,是国家存在的根本基础。水利、教育、治安也是非常重要的。宾是负责外交事务的,师负责军事,这二者是主持国际事务的最重要的官员。
洪范九畴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上有两个重要突破:一是由迷信鬼神转向强调人事;二是提出了以“皇极”为核心的“王道”学说。
《洪范》的“王道”政治学说主要内容有:
第一,强调行政应该正直公平,保护民众。“天子作民父母,因为天下王。”只有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实行王道。
第二,强调君主的权威和臣民对君主的顺从。认为只有君主才能行使庆赏、刑罚的权力。
第三,强调君主和臣民的道德。“五事”说君主必须谦恭,说话必须顺从事理,看问题应该明察,听意见应该清晰和全面,思维必须缜密、通达。强调当政者的道德修养,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突出特点。
第四,强调应该注意用人。一方面,提拔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另一方面,不任用无道德的人。
第五,强调可以采用不同的政治措施。
3.“天人感应”学说
五纪是纪岁,纪月,纪日,记载星辰出现的文科,记载日月运行的度数。当时的人们
认为,天象和季节是否正常,与八政是否适当有关。
稽疑讲用卜筮和人事的结合来决定疑难,具有巫文化特征。
庶徵讲君王的行为可以招致气象和天候的反映。
汉代儒者从“天人感应”来解释五福和六极,从民众是否能够获得幸福来验证君主措施的好坏。都包含着“天人感应”的思想。
箕子对这三个方面的,是夏商两代政治思想的总结,奠定了周代政治哲学的基础。
周武王对洪范九畴予以采纳。在他逝世后,周公执政,发展了《洪范》的王道思想,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奠定了周王朝的基业,开了儒家思想之先河。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子”
箕子和周公是殷周之际的代表人物,他们是儒学的先驱。后来的思想家称“子”,都可以溯源到箕子。箕子可以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子”。
中国文化的元典《周易》和《尚书》都给箕子以突出的位置。《周易》中提到的真实历史人物,只有殷高宗、帝乙、箕子和康侯四人,这四人中只有箕子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现,并有著作传世。《周易·明夷·六五》云:“箕子之明夷,利贞。”“象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怠也”。篆辞解释说:“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这是说,箕子生活在纣王统治的黑暗时代,处境艰难,蒙受大难,他志向光明磊落,品格坚贞。《尚书》在《微子》、《武成》、《洪范》三个篇章中提到箕子。
孔子在《论语》中,把箕子与比干、微子称为殷商“三仁”。
唐朝德宗贞元年间,河南淇县(殷都城朝歌)为箕子立庙。著名思想家和古文家柳宗元写了《箕子碑》,列出三条标准,即“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高度赞扬箕子。“正蒙难”是说,处在像纣王统治的黑暗时代,自身蒙受危难,却能够坚持正道,垂范后世;“法授圣”是说,在王朝更替后,把古代的历史经验加以总结,把《洪范》传给周武王,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化及民”是说,箕子到了朝鲜,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追封箕子为辽东公(《宋史·礼志》)。
元顺帝时,追封箕子为仁献公(《元史·顺帝纪》)
明朝正德年间,淇县建立“三仁祠”,供奉“三仁”塑像,箕子居中,比干居右,微子居左。东堂为比干馆,西堂为箕子馆,有记述其生平大事的壁画。
箕子可称为儒学的先驱。先秦时代的学者们多引用《洪范》的语句为自己的学说服务。《左传》、《逸周书》、《管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礼记》等都引用过《洪范》的语句。
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学说,不仅影响了战国时代的阴阳五行家,而且影响了儒家和其他各家;影响了古代哲学、政治、科技及古代各种术数。
王道学说则是儒家和后代仁政思想的重要源头。爱民、注重道德修养、任用贤人,是周公德治思想和孔子仁政思想的源头。
 
作者:林 坚,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
        e-mail: linj3551@sina.com
参见陈蒲清:《箕



 

 
     
中华文化第一子:箕子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