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都城墙问题之我见
古都朝歌研究

 

   

 

 

商都研究 - 殷都城墙问题之我见
殷都城墙问题之我见
 
作者:朱彦民  加入时间:2009-11-26 18:59:59
      摘要:从古代文献和商代后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殷都应有城墙。从甲骨文 材料看,甲骨文中如“邑”“南门”等记载也表明殷都筑有城墙。而目前考古上没有找到殷墟都城 城墙,除自然损坏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周王朝替代了殷王朝,使原有的殷都城墙遭到了人为的 破坏。
      关键词: 殷都城墙 线索小屯焚毁一、殷都原本有城墙与偃师商城、 郑州商城、盘龙商城及垣曲 商城不同,安阳殷墟都城考古发掘60余年,安阳站考古工作者还曾有意作过城墙问题的调查和试掘,但迄今未见城墙遗迹。这确实是件怪事,也就难怪成为殷墟都城否定论者重要的把柄。对此, 许多学者著文论证认为:殷墟都城原本无城墙,这个时期的都城根本不需要修筑城墙。殷墟未发现城墙,不影响其作为都城的地位和性质。对于这一问题,我持完全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殷墟都城 原本是有城墙的,只是后来被毁而今天无法见到而已。今针对以上说法,申辨如下:一些学者以春 秋战国时代始才普遍筑城,在此之前的殷墟不筑城墙,中国早期都城往往没有城墙,城墙不是都城 的主要标志①。我们认为,中国古城起源甚早,到了商代后期,都城建设已有很长一段历史了。因此这一时期筑城的技术、经验与物质能力都应是不成问题的。虽然中国大规模筑城运动发生在春秋 战国,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一代王都殷墟有筑城的可能。春秋战国时代的筑城,是除国都筑城以外, 地方大邑也普遍筑城,这是中国筑城史的发展与进步。在此之前,只有国都才筑城。在这点上,我们与有些学者的意见②恰恰相反。古代只有国都才设防,国都之外并不怎么设防,对于论者提出的“守在四境”、“守在四夷”,我们检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所记沈尹戍一番话的原文,实为沈 尹戍劝阻楚令尹囊瓦在郢地修城的说辞,故其所言必是有利于自己的理由,即知其是在于说明“苟不能卫,城无益也”的道理,而不是言古代城建事实。守在四夷、四邻、四境等,也许确实是古代 守备事实。但我们从沈尹戍的话中,看不出因守在四境而王都不城的意思。《周礼·夏官·大司马 》郑玄注:“古者军将,盖为营治于国门。鲁有东门襄仲,宋有桐门右师,皆上卿为军将也。”《 周礼·地官·大司徒》:“大军旅,大田役,以旗致万民,而致其徒庶之政令,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国门。”《国语·吴语》:“(越)王乃命有司大令于国曰:苟在伐者,皆造于国门之外。”可见,古时一个国家的军队平时就驻扎在国门附近为营,一遇战事则集全国军队于国门之外。这也证明古代之时,只有国都设防,别处是不设防的。后世称都城为京师,也是只有都城有军队守备 之明证。也正因为如此,即殷墟都城有城防,而他处无城防,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役才能突破王国边 境防线后,大军长驱直入,略无阻碍,只是到了国都安阳的门户——淇县朝都城时才遇到商军而战。一些学者认为商代后期国力强大,殷都周围又有自然屏障和防御体系,殷都无须筑城③。这也不 堪推敲。都城有无城墙,与国力强盛与否无太大关系。汉、唐时代,中央王朝势力之强大,史罕有 比,然而其都城并未因此而不筑城墙。商汤灭夏之际,商人力克夏王朝,诸侯皆推举商汤为天下盟主,此时,商王朝是实力正强之时,然而还是在其新建王都即郑州商城周围筑以厚重墙垣。商代后期的某些时段,武力、国势固然强大,但从甲骨卜辞来看,外患众多,战争频繁,还没有达到无须筑城的地步。我们认为,城墙之于商代都城,固有其卫君守民的作用,但它已不仅仅是防御设施, 而且也是王都的象征,是城邦时代的国家不可缺少的标志。因此不能单凭武力的强盛而推测殷都不 用筑城。另一些学者以殷墟都城在王畿之中而其它商城在王畿边缘,故而认为其它商城有城墙而殷 墟无城墙④。这更有待商榷。商代后期,殷墟作为都城当然在王畿之内,位于天下之中,而其它商 城如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处于王畿内的边远位置。这是都城迁徙的结果,也有疆域变化的因素。但我们不能否认,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在商代前期是作为都城出现的,应在当时王畿内的中心位置。 我们不能以商代后期郑州商城、偃城商城的所处位置而说其就在王畿的边缘。郑州商城、偃师商城 既然在当年处于王畿之中而筑墙,殷墟都城在王畿之中又何以不须筑墙呢?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 古代国家中血缘关系浓厚,殷墟无须修筑像郑州商城、偃师商城这样对付外敌的军事设施,以此来 解释殷墟没有发现城墙的现象⑤。我们认为这是不对的。中国古代国家的血缘关系固然浓厚,但作为城邦联盟时代的殷商时代,王都居住的不仅仅是商王族,还有与之联盟的众多小族。而分散于其外围的众多小族邑即“百姓”居于“郭”中。各自相对独立,各自森严壁垒。如果以血缘关系亲近解释一个族邑聚族而居、聚族而葬是可以的,却不能解释殷都中众多宗族的既联盟又独立的存在方式。以商王室为主,商王族为了防御这些与之联盟的族邑,还是精心地设计了自己的居住位置,还是用了很大的力役挖掘大濠沟,与洹水一同构成保卫宫城的防御设施。而且我们注意到,濠沟的出现是在殷墟第二期,约相当于武丁之时,正是殷王朝文治武功鼎盛、国势强大之际。那种以殷商后期国势强盛不须筑城的看法,无法解释宫城的挖沟。试问:外敌既不须防,又何须防那些与之同盟 (按那些学者的说法是与之血缘关系亲近的同族)之人呢?王族既然建设宫城,看来防民守君是必 要的。那么,以商王族为盟主为中心的众多宗族联盟,为了防御敌人,在都城建筑城墙以防御外敌 ,更应该是可能的。至于一些学者根据殷墟宫殿区西、南部发现了与洹水相接而包围宫殿区的大濠 沟,认为,有洹河和濠沟的围绕已形成一个防御性的封闭屏障,因此殷都不必再筑城墙⑥。我们更 不认为这是正确的估计。因为濠沟与洹水围成的面积仅0.5平方公里,这在当年殷王朝辽阔广袤的版图上,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点,就是与今天整个殷墟遗址的面积相比也是颇为悬殊的。我们知道,偃师商城的面积约1.9平方公里,郑州商城约为3平方公里。以这两个商代前期都城的面积为基准,按常理说,后期都城应更大,何况殷墟是商代时间最久的都城,而且商代后期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和军事的需要,也为都城的“增其旧制”提供了条件。再比如湖北黄陂盘龙城是与郑州商城时代相当的商代早期方国城邑,然而其面积也在0.75平方公里以上。难道说,商代鼎盛时期的都城倒不如一介方国的城邑规模大吗?这是有些说不通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小得可怜 的被沟河围绕的地带绝不是整个“大邑商”都城,而只是都城中的一部分即都城的中心——宫殿区宫城。整个都城应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四外扩展的一个大范围(但未必大至整个殷墟遗址),除宫殿区(包括宗庙区,即宫城)外,还有王陵区、平民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和都城居民居住区等。宫城有了这一沟河屏围,当然不用再筑宫墙了,但它代替不了都城城墙,也不能证明殷都没有城墙。 正如长期领导殷墟考古发掘工作的郑振香所云:“虽然殷墟这一商代后期王都有依河而建的特点, 且在宫殿宗庙外围环绕着防御性沟濠,但我们并不认为这是殷墟仅有的防御设施,也没有作为殷墟无城墙的依据”⑦。二、甲骨卜辞证据及文献记载线索殷都是有城墙的,虽然今天考古材料中无证据,但从甲骨文、古文献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线索的,并不是像有些学者说的那样,古文字 、古文献中找不到殷都城墙的材料。首先我们从甲骨卜辞材料来看。 甲骨文“邑”字像城邑四围墙 垣下有人坐形,表示城邑中有人,正如《释名》释“邑”谓“人聚会之称也”。《说文·邑部》云 :“邑,国也。”段注曰:“古国、邑通称。《白虎通》曰:夏曰夏邑,商曰商邑,周曰京师。”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丞哉!筑城伊氵或,作丰伊匹。”可知 ,邑有国都、城池之意,并且在商代国都是称作“商邑”的,这与甲骨文中都城称作“大邑商”(《通别》2·1)、“兹大邑商”(《甲》2416)、“天邑商”(《甲》3690)、“大邑 ”(《前》8·12·2)、“大商”(《粹》1297、“兹商”(《合集》24225)、“ 兹邑”(《合集》7852)等是相一致的。从“邑”之甲骨字形来看,商代的城邑都是有围墙的 。一些边鄙关塞处的小城邑,如“东鄙灾二邑”(《合集》6057正)之“邑”,当也有城墙作 防。卜辞中有许多“作邑”的记载,如:戊子卜,贞:我作邑?(《合集》13491)贞:王 勿作邑?……(《合集》13506正)“邑”的主体建筑工程是修筑城墙,所以说,“作邑”不 妨看作是“修筑城垣”的记录⑧。“兹邑”是指出土甲骨文的所在城邑,即殷墟都城。作为都城的 “兹邑”也是“邑”的一种,是特指较大的邑。那它不例外地肯定也有城墙。卜辞“作兹邑”就是 指修筑国都城墙而言的,如:其作兹邑?四月。贞:隹龟令?(《契》192)“隹龟令”即“令 龟”,令龟即命龟。《周礼·春宫·太卜》:“大祭祀,则目氐高命龟。”《诗经·庸阝风·定之 方中》毛传云:“建邦能命龟。”可知,凡言“命龟”者皆国之大事,如盛大祭祀、建邦立国、新 王即位、征伐战争等。“作兹邑”要命龟,也当是重大事件,则“作兹邑”非为殷都修筑城墙者莫 属了。甲骨卜辞有:己丑子卜,贞:余又呼出墉?子辛辛丙商呼出墉?子止虫呼出墉?(《前》8 ·10·1)甲申卜,我墉于西,多氏人?甲申卜,我墉于西?七月。(《库》1507、156 2)张亚初先生认为,“出墉”即出城(或是出去筑城),由住在王宫区和都城中与商王同姓近亲 的多子族成员出入的城当是殷墟都城。“我墉于西”就是修筑殷都西面城墙⑨。为了进一步说明问 题,我们不妨作一下城门的推测。甲骨卜辞中“南门”一词屡见。我以为,此“南门”并非别的什 么宗庙或宫殿建筑上的南门,而是“兹邑南门”的省称,即都城的南门。因为卜辞中说到别的建筑物之门时,总要在“门”字前加上定语,或是建筑物名,如“宗门”(《合集》32035)、“室门”(《合集》13612正)、“庭门”(《合集》30284);或是先王庙号名,如“丁门”(《合集》13602)、“祖乙门”(《屯南》1059)、“父甲门”(《合集》302
,



 

 
     
殷都城墙问题之我见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