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 霞 癖 (代序石同勋《淇园拾贝》)
燕昭安 在石同勋先生的客厅里,挂了许多字画,其中有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特别抢眼,那是著名书法家陈天然专门为他题写的“烟霞癖”。
当年“烟霞癖”刚刚装裱挂到迎门墙上时,石同勋邀了几位好友来,一边品茶一边鉴赏。聊到三个字的含义,有人笑曰:“贴切,贴切,石局长烟瘾之大非常人能比。”我则认为:烟霞癖恐怕并不是题写石局长的烟瘾,而是写他喜欢纵情山水,写他对自然山水的近于痴迷的偏好。
石同勋先生是朝歌人,喝淇河水长大。朝歌厚重的历史,淇河悠久的文化,熏陶、浸润了他,他深深地爱着家乡的山山水水。淇县东临淇水,西倚太行,近六百平方公里山水,石同勋踏遍了足迹。他借一切机会,趁所有闲暇,投身到大自然,扑到山水的怀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其心也怡,其意也畅,凭古探幽,如醉如痴。云梦山,古灵山,朝阳寺,摘心台,纣王墓,清凉庵,武公祠、仙人梯、纣王殿,青岩绝等等名胜,几十年中他不知跑了多少遍。淇县西部山区最深处的纣王殿,是淇县、林州、卫辉交界之处,石同勋先后六次游历,每次都要手脚并用,披荆斩棘。二零零三年,他已年近七旬,听说城西大石岩的洞沟有个老君炼丹洞,他竟然冒着酷暑顶着烈日一个月内去了四次!当年高庄发现一个1000多米的地下溶洞,他接连三次下去考察,在漆黑的泥水里钻滚摸爬,有一次还把头碰得血流如注。黄洞鱼泉村东开山发现一个石洞,他兴奋异常,呼朋唤友去探幽。每发动一拨人,他都带队重游,到了那里必亲自当向导第一个钻进去。那个石洞其中有一二十米只有一尺多高,连爬也不允许,只能像蛇一样蠕动身体,没有一定的体力和胆量是不行的,去的人中往往有一多半望而却步,站洞口往里张望一番了事。而他则一次又一次去,一次又一次钻。非烟霞癖者谁能办到!
游山玩水可以陶冶性情,强身健体。石同勋跋山涉水可不是为了锻炼身体,支撑他兴趣的是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无比热爱。他置身自然,寻觅的是历史,他徜徉于山水,体味的则是文化。去除了历史文化的内核,他不可能成为“烟霞癖”。
石同勋慧眼独具,善于发现,他要在山水林泉间找寻商纣王的踪迹,鬼谷子的印记,女娲娘娘的传说,诗经卫风的神韵。在他眼中,一山一水,都有生命,一草一木,皆具灵性,随便一个地方,他顺口就能说出一串典故,随便一面崖壁,他顺手就能指点出苍龙飞马。每有发现,他就会孩子一样欢呼雀跃,欣喜若狂。 石同勋是个职业文化人,从教育到文化,当剧团团长,当宣传部秘书,当文化局长,一生没有离开过文化,一辈子舞文弄墨。他有很深的古文化底子,常写散文诗歌,精通填词撰联,擅长书法。于是他一边在自然山水中跋涉,一边在文山字海中探索,写下大量文章、词赋、资料。伏案写作养成了抽烟的嗜好,他的书房常常是烟气缭绕,烟蒂狼藉,另种意义的“烟霞癖”他确实也当之无愧。
前年,他不幸患脑溢血,至今行动不便,视力也受影响,再无法投身山水。但他对家乡的挚受,对山水的痴迷依旧如初,在病榻上,在轮椅上,仍操心打听景区建设、旅游发展,还经常拿放大镜艰难地整理文章,或者口述让女儿记录,继续研究介绍朝歌的山山水水。
石同勋撰文也好,赋诗也罢,或者填词、拟联,多数写朝歌山水、历史文化。他敲打山石,拷问历史,品藻古今,臧否人物,先后主编了《纣都朝歌史料选》《朝歌人物传略》等,出版了《朝歌楹联大观》《淇园逸韵》等文集。最近又拖着病体于轮椅上一字一句整理了38篇山水游记,这是他在烟霞癖的徜徉中意外赢得的丰硕收获,是他在苍海遗珠的遨游中慧眼识贝捡到的珍珠,是他几十年心血与汗水的结晶。结集将要付梓出版,起名《淇园拾贝》,是研究朝歌山水名胜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我们期待着这本凝聚先生心血的蓍作早日面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