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彪与李昶
古都朝歌研究

 

   

 

 

朝歌人物 - 李彪与李昶
李彪与李昶
 
作者:燕昭安  加入时间:2009-11-26 18:59:20

李彪与李昶 

      我国古代十分看重出身血统。一代功成,福荫后世,比如浚县的端木大家庭,是孔丘弟子子贡的后裔,被封为世袭翰林。还有的父因子贵,比如明清时淇县南阳村的孙养素,小屯村的高标,都是因儿子有成就有政绩,被朝廷封赠“文林郎”。但是,或封或赠,均不一定名副其实,真正能父子、祖孙都具有真才实学,都能独自创下功业,在朝歌历史上实在为数不多,李彪、李昶算作一例。 

      李彪,字道固,北魏朝歌人(有的典籍称卫州顿丘人),生于魏太武帝太平君五年(公元444年),官至御史中丞。李昶是李彪的孙子,约生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官至御正中大夫。祖孙二人均曾在朝中位置显赫,均以才华出众学识渊博闻名于世,二人均被载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词典》,均在历代《淇县志》中有传。 

      李彪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有大志,笃学不倦,嗜书成乐,终生不辍。中书侍郎高闾家藏很多书籍,李彪常通过高闾的弟弟高悦的关系,到高家看书,手抄口诵,顾不上吃饭睡觉。 

      李彪学富五车,思维敏捷,口才极好。孝文帝时,冯太后病死,南朝齐王派人来洛阳吊丧,非要穿着朝服凭吊。李彪据经辩驳,终于使他们改穿吊服,维护了北魏的尊严。事后李彪又受命到齐朝去酬谢,齐王设宴招待他,席间乐队奏乐,场面隆重。李彪坚决推辞,说:“魏朝刚举行过国葬,我作为使臣怎敢这样奢华享受呢?” 

       齐王为此十分器重他,特意留他住几日,回魏时,齐王亲自送到琅琊城,还命群臣赋诗欢送。此后,李彪作为特使,先后六次到齐朝搞外交活动,都很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李彪晚年编修国史,改变原来崔浩等人的编年体写法,参照《史记》,创立了“纪、传、表、志”的写法。并注释春秋三传,出版有文集。 

      李昶继承了祖父的聪颖,十五岁就作有《明堂赋》轰动京都。后来受到西魏文帝信任,凡各种诏册文书,均由李昶起草才放心。但他性情峻急,不善交游。他认为文章之事,不足流于后世,因此他写的文章,都不留草稿,只专心政事。虽然他从小就写一手好文章,却没有文集传世,实在可惜。

,



 

 
     
李彪与李昶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