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都朝歌有景可证
关永江 岳武佐 冯航月
纣都朝歌(今淇县),古已定论。殷纣王坐朝歌五十二年(一说三十三年),众多的轶事,在淇县妇孺皆知,三千余年久传不衰,渊源流长,至今和殷纣王有关的地名比比皆是。地名是历史的见证。现在从地名这个侧面,来谈谈纣都朝歌。
(一)
殷纣王在朝歌影响浣,直到现在仍有以其名命名的地名。如:纣王城、纣王宫、纣王殿、纣王墓等。
殷纣王为巩固其江山,筑有三道城:第一道 城,北在高村桥,南在常屯一带,西依太行,东临淇水:第二道城,北中三里桥,西在老车站南、恒泰一带,东在农神庙桥,南在南关一带。从古到今人们都叫它纣王城。清顺治《淇县志》有“淇邑北门出,西过纣王城”即指此城:第三道城是宫城,人们叫它纣王宫,在今西坛、三海二村之间。左有宗庙(火神庙处);右有社稷坛(文化局后)。据考查宗庙内的卜辞被周武王西归时带走,在西安附近县发现有商末甲骨。社稷坛是殷纣王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相传每年春秋两次以囫囵锗羊到坛祭祀。此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末,县官每年都是到坛两祭。可惜1962年平整土地时将坛平掉了。清《淇县志》载:“社稷 坛,在城(汉城)外西北里许,春秋二祭,石柱一,神库三间……祭器俱全”。今西坛村之名,就是因为村西有殷纣社稷坛而名。《诗经.·桑中》有:“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北宋朱熹注曰:“桑 中、上宫又沬乡之中小地名也”。经考察访问,桑中是纣王城外的殷纣桑园;上宫即是毁弃了的纣王宫殿废墟。这个废墟周朝时成了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约会 的地方。在纣王宫内之北,有北海子(今三海村),沬水流入,是殷纣王戏水游玩之所。摘星楼一名妲已台与宫城相连,是纣与妲已作乐、观朝涉外。比干丞相为商汤江山,在此楼强谏纣王三天不走,纣怒而杀之。人们厚葬比干于朝歌城南,就是现在卫辉市久负盛名的比干庙。人们为纪念这位为江山社稷而殉国的比干,将摘星楼改名为摘心台。
纣王殿,在城西北二十公里的山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因殷纣王在此建造,故名。是殷付备兵处,相传纣王继位后,为击退东夷人的扩张,兢兢业业在此练兵一十二年,终于训练出一支精锐之师,彻底打败了东夷,将中原文化传播到了江淮。现在人们还津津有味地谈起纣王训练军队留下的马军峪、步军峪;铸造兵器留下的铜炉沟、铁炉沟以及皇如庵遗址等。纣王墓在城东8.5公里的淇河大堤内,何以葬此?殷纣王牧野大败,在朝歌城吃紧之时,感到大势已去,在劫难逃,占卜后给儿子武庚安排自己的后事,本想死后让儿子将他葬在尖山上,这样殷祀可以延续下去,又一想不行,儿子好跟他打别只有叮嘱儿子武庚把它葬在淇河里,方能达到目的。纣王死后,儿子却一反常态,不忍心再违背父之遗嘱,将其葬入淇河内。大冢北还有两个小冢是纣王的两个妃子。古时冢前有“纣王之墓”大碑一通,后毁。1990年又将巨碑竖起,巍峨壮观。碑阳,“纣王这墓”四个苍劲大字,为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1987年题写的;碑阴“商纣传”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孟世凯先生1986年撰写的。
(二)
古籍记载殷纣进的地名,如今尚有鹿台、巨桥、羑里孟津、牧野、比干墓、折胫河等。
《史记·殷本纪》记载:“(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纣囚西伯羑里。”“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候叛殷,会周者八百。”
鹿台在县城西8.5公里鹿腹山的破庄村,遗址尚存。纣王在此的轶事,颇有趣味性。巨桥在县城东北14.5公里处(原淇县地,明弘治12年割给浚县)。“鹿台朝云、巨桥月夜”都在古城八景之列。羑里,纣囚文王七年而演周易的地方,是中国第一座监狱,在汤阴北,距朝歌42公里。孟津(“盟”演变为“孟”),在朝歌西南180公里的黄河岸南。修武,是周武王军过了黄河,在此休整修造武器,故名。
《史记·殷本纪》记载:“(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以振贫萌录。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宝玉。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享祠于军。乃罢兵西归”。
牧野,是指朝歌、卫辉之间的广大地区。据传武王誓师之地是卫辉的汲城村。比干墓在朝歌城南17公里许的卫辉北。释箕子之囚,散鹿台之财,展九鼎等等,都是武王攻占朝歌灭殷后所为。在此有必要再谈谈“九鼎”,因九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相传成汤迁于商邑,周武王迁于洛邑。从什么地方迁之于洛邑呢?当然是朝歌。武王命南宫展九鼎,说明九鼎在朝歌,因朝歌是纣之都城,不然何以将象征国家政权之物放在朝歌?武王为什么不再率兵去进攻安阳小屯而罢兵西归?
城西有条小河,叫折胫河,源于太和泉,总长不到20公里。河小名气却很大,不少史书都有记载,其中《水经注》上是这样写的:“老人晨将渡水而沈吟难济,纣问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实,故晨寒也’,纣乃于此斮胫而视髓也”。人们为纪念这位不幸的老人,故将小河改名为折胫河,也表明人们对纣王草菅人命的怨恨。
(三)
在古城朝歌,有关殷纣王的故事,可以说不胜举。这些故事虽无正史记载,却要民间代代相传,象古希腊的荷马史诗那样,真实动人。生动逼真地反映了三千多年前纣坐朝歌的面貌。现仅谈一谈涉及到的一些地名。
城西8公里许,是鹿台破庄,是因周武王在此攻破鹿台而名。破庄西北2公里有朝歌寨,被称为云端志愿人员,海拔700.3米,原名朝歌山,殷纣王在山上建寨屯兵后,就叫朝歌寨了,因其古老,近代又称它老寨。壁立万仞,石蹬悬垂,山上地域开阔,易守难攻,遗址尚存,曾发现商代铜箭头、铜头盔、陶片等。朝歌寨和鹿台近在咫尺,成犄角之势。殷纣王败为什么往鹿台跑?无非是想上朝歌寨凭险而守,以待援军东山再起。破庄西3公里有油城村。相传有一天殷纣王路过这里,马渴了,但找不到水,询问:“此村何村”?曰:“西油铛”!纣王感到时运不好,不能再向西找水了。忽见村头有井,就命武士把井搬倒,饮了马。后演变为油城至今。
城南6.5公里,十三里堡村北有一土台,独居广阔无际的原野上,这便是有名殷纣良马台。商时此处地大人稀,牧草繁茂,纣筑此高台集中全国的好马在此、牧羊、训练。东距良马台8.5公里的淇河湾,有一杨柳翠绿的村庄,名叫马湾,因殷纣王训练马经常到此饮水,故各。马湾东1公里许有交卸,据传殷纣王的粮草都在这里交纳,交上卸下而得名。
城东北1.5公里有古烟村,是殷纣王在此给宫女们制造胭脂的地方,后演变为今名。古烟东北3.5有古城,因殷纣王在戏鹰玩狗、打猎,故名鹰犬城,又因为古老,始为今名。在古城东南3公里许,有郊台,传为殷纣王殷郊祭天之所。在古城西北3.5公里,汤汤淇水西岸,有高村桥,原名淇水关,是朝歌东北这门户,殷纣王派大将黄飞虎把守。在此北1.5公许,有花窝村,原为黄飞虎花园,一次殷纣王视察黄飞虎营地,看到此园很是喜爱,黄就送给了纣王。淇水关西南3公里许有鱼坡村,因殷纣在此养鱼、钓鱼故名。淇水关西11公里有形盆,据传这里是殷纣王给犯人上刑的地方,虿盆就设在这里,故名刑盆,又因其地形如盆,又称形盆。
城西北朝阳山半腰有殷故宫(行宫)、有殷纣饮马池。在朝阳山下大洼村有酒池,为殷纣观牛饮处,今遗址尚存。
朝歌城西南门——玉门外有苍河,殷纣王兵败牧野后,其侍卫军与武王军在玉门外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死人无计其数,鲜血染红了整个苍河,“血流漂杵”即指此河。血淤到淇河口,那村故名血村,又演变为薛村,今叫小河口。武王军久攻朝歌城不下军师姜子牙算定,城西金牛供着纣王,并说:“铣不断金牛岭,打不开朝歌城”。金牛岭海拔284米,绵延3公里多。武王遂调许多石匠铣凿,白天铣夜晚却又长起来,武王命疲惫不堪的石匠昼夜铣凿,终于将其断为三截。凿开的壑口,就叫断王口。
(四)
武王伐纣,攻破朝歌,纣鹿台自焚,殷商灭亡。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盘庚之政。殷民大说”。这就是说,武王采纳周公旦的建议,封武庚于朝歌,比诸侯,让其统治殷民。
武王恐武庚叛周,分畿内之地为三国。《史记·周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云:“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庸,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是为三监”。卫都在朝歌东9.5公里的卫贤(属浚县);庸都在朝歌西南的新乡县店后营;邶都在朝歌北的汤阴县城邶城。可见武王监朝歌武庚之严。
武王死后,“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叛周”。周公奉成王命,兴师伐之,历三年,将其平定。今大石岩往朝歌寨的路边一山坡上有太子武庚墓,附近有太子泉。成王“以武庚殷余民及滥之地,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史记·卫康叔世家》)。都仍于朝歌,宫殿设在定昌,今东街的东仓(定昌演变而来)。今淇县的“卫国故城”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纣王统治到武王伐纣,到三叔监殷,再到康叔建卫,在淇县都有地名为其作证。在中国乃至世界,象淇县这样,用自己及周围地名,如此系统,如此完整地证明一段重要历史,证明一帝之都城,恐怕是很少见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无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杨向奎教授考察淇县后题词说:“纣都朝歌,有景可证”这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1994.4.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