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恐花笺留枕秘
古都朝歌研究

 

   

 

 

朝歌人物 - 惟恐花笺留枕秘
惟恐花笺留枕秘
 
作者:燕昭安  加入时间:2009-11-26 18:58:55
 

   修复古迹名胜,开辟旅游景点,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倡兴文学艺术,是功在当今,福荫后世的好事。要办成这样的好事,离不开文采飞扬、远见卓识的热心人。
  高遐昌就是这样的人。高遐昌字振声,号菉园居士,清顺治八年(1651)出生于淇县北阳小屯村,康熙十五年(1676)中进士,曾任湖南龙阳、广东东莞、茂名等地知县,后调京城先后任刑部主事、户部郎中、闻内府兵科事中兼提督九门步军统领。他一生政绩卓著,享有盛誉。直至现在,“高老官”的故事还广泛流传在民间。
  高遐昌享有盛名,除他的政声和德操外,还在于他热心公益事业,为家乡干了几件好事。清乾隆《淇县志》记载,他曾把在城内的庄宅捐出,改建为康叔祠,并创修文庙奎星楼,倡修武公祠,建有斐亭。康叔祠、武公祠均是纪念历史上有德政的明君;文庙,即县儒学,生员学习和应试的地方,这无疑不同于修建其它神庙鬼祠,对一个地方社会风气,民众教育的改善发展大有促进作用,可说是睿智之举。
  在通常的祠庙修建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殿堂的高大,神像的威严,高遐昌则显得高明许多。他在工程规划中,更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利用山水,点缀自然,注意营造出具有深邃内涵和意境的景观,使之具有审美价值。《重修卫武公祠募疏》是他为呼吁广大民众为修复武公祠集资募捐而写的,从此文中可以看出他的设想:要“特聚官僚兼谋绅士,左右图度,前去经营”,即邀集一些有识之士到实地测量、规划……“既举废以增华,复买山而种竹”;要“屏山半腰起高堂,以凝碧落;德溪上面竖崇门,用志清辉”,使飞瀑更有层次,溪水更显萦回;还要“步层而直上……水潆潆而在中”,即修起石台阶,荷花池;并“设书院五楹”。
武公祠就建在“淇园”附近,自然会引来众多远近文人墨客,畅游之中,写下很多诗歌文章。高遐昌广泛征集此类诗文,编辑成一部诗文专辑《有斐亭征言》,又亲自写了序言《有斐亭征言引》。《有斐亭征言引》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写尽了建在古淇园遗址的武公祠、有斐亭的秀丽景色。“云溪风谷,报逸韵于清淇中;曲登平桥,写幽情于绿竹”,“翠荇岚浮,纡回镜裹,红蕖月映,仿佛图中”,读了使未游过武公祠的顿生向往之意,曾游历过的呈现出怀恋之情。“然而骚人游履之余,另开生面;逸客扶节之际,别有偿心”,就是说游览的文人墨客,面对如此美景,往往会诗兴大发,著下宝贵的诗文。文章最后,笔锋一转,“正恐零落花笺,长留枕秘,斑斓彩笔,未缉金绳。”古时有一种中间可以放置物件的匣状枕头,叫做枕函,文人们常将诗稿文稿放于其中;编汇成册的书籍,是用线绳装钉。那些妙笔生华的游记诗文,不把它编汇成书,任其零落分散地藏在人们的枕函中,岂不是太可惜了吗?所以,高遐昌倡呼:“将勒诸贞石,偕金锡以流辉;藏之名山,毓英华而挺秀,惠而教我严邑有光矣。”
  可惜,这本珍贵的汇集诸多优美诗文的《有斐亭征言》,如今已经失传了,武公祠、有斐亭现在也都被淹没在夺丰水库之中了。但是,正如我们现代人虽然看不到《兰亭集》,却有幸能见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样,《有斐亭征言引》也成为传世瑰宝。秀山丽水,景色犹在,高老官对祖国河山和家乡建设的殷殷深情,至今仍启示激励着我们。 
 



 

 
     
惟恐花笺留枕秘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