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三台与红山大石
古都朝歌研究

 

   

 

 

淇史钩沉 - 曹操三台与红山大石
曹操三台与红山大石
 
作者:闫玉生  加入时间:2009-11-26 18:58:50

曹操三台与红山大石

闫玉生
 
       淇县政协出版的《淇县文史资料》第七辑刊登的〈红山北齐石刻〉(关永江﹑王小运)一文引起了我的注意,特别是其中的一段的话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文中写道“2003年产5月26日在桥盟乡大石岩阴窝自然村西南1.5公里的红山顶部,发现了字迹清晰的北齐石刻。全文为:“郭伟头君主令三千人,杨,天保六年十月二十七日,破大石,高六十尺,长七十五尺,广丈八”。1400多年前三千人来此破大石究竟为了什么?为了破解这个千古之迷,本人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反复推敲,并多次与河北省临漳县地方史志办公室沟通求证,基本上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红山大石的开采与曹操三台的修建有密切的联系。曹操在建安九年(204年)攻占邺城,并开始营建邺都(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都以规划严整,中轴对称,布局合理著称于世。邺城的西北部,建铜雀﹑金虎(后叫金凤)﹑冰井三座高台,是全城的制高点。据临漳县志记载:建安十五年(210年)冬,筑铜雀台。《水经注·卷五·浊漳水》记载:(铜雀台)在邺城的西北隅,以墙为基,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从史料记载看,铜雀台不但是曹操和宾客们饮宴赋诗的地方,而且是战略要地。金虎台,建安十八年(213年)建于铜雀台的南面。“高八丈,台上有屋一百三十五间”。冰井台,建于建安十九年(214年),位于铜雀台北面。因上有冰井而得名,“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五间”。 冰井台上建有三座冰室,每个冰室内有数眼冰井,井深十五丈,储备着大量的冰块﹑煤炭﹑粮食和食盐。(水经注)
 
      铜雀台位于三台中间,是三台的主台,南与金虎台﹑北与冰井台相去各六十步。中间阁道式浮桥相连接,“施,则三台相通,废,则中央悬绝”。所以三个台的每台既有独立性又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曹操三台构思精巧,雄伟壮观,台上是金碧辉煌的宫殿,台下是波涛滚滚的漳河水,为当时的著名胜景之一。
 
      随着朝代的更迭,十六国后赵石虎和北齐文宣帝高洋都曾定都邺城,并对曹操三台大加整修,比曹魏初建时还好,特别是高洋从天保六年(555年)就着手大修三台宫殿,除了在全国范围内征发劳役外,还精选了多处石料场,到了天保七年(556年),整修三台宫殿的工匠达三十万之众,“因其旧基而高博之。”修了整整三年才得以完成。淇县红山北齐石刻的文字从侧面证明了这一历史事件,淇县红山是高洋整修三台众多石料供应基地之一,所破大石都被运往河北省临漳县,用于三台台基的增高和补修。历史上漳水多次泛滥,改道,如无羁之野马,把个邺墟多次冲刷,坍塌。到明代中期,连高大的铜雀台和冰井台的大半也被冲没。多少年来,游人误将金虎(金凤)当铜雀,墨客骚人登此发思古之幽情,感慨万千。整个三台的建筑史也是一部劳苦大众的血泪史,就像当年红山采石场留下的錾壕痕迹一样不可磨灭。这正是:霸主雄台漳水头,几回瞻眺不胜愁。当年歌舞今何在,惟见间云天际浮。
,



 

 
     
曹操三台与红山大石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