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碑——崇祯皇帝的墓碑
——兼谈崇祯吊死煤山之真伪
一 扯淡碑简介
河南省淇县有一方古墓碑,因为碑上有“扯淡”二字,群众称之为“扯淡碑”。
扯淡碑,石质,圆首,残高1.78米,宽0.86米,厚0.18米。阳面距碑边缘约2公分处有一条阴线将碑圈了起来,圆首处弓面形的弦将碑分成了两部分,上面一个弓面形,下面一个长方形。弓面处横写“再不来了”4字。长方形正中竖写“泰极仙翁脱骨处”。“处”字己经断掉。“泰”字右侧写“扯”,左侧写“淡”。“扯”字下面竖写“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访道云梦修真。事迹己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翁”,“淡”字下面竖写“生不言寿,莫考其纪。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碑阳共刻77字。碑阴圆首处竖刻“碑阴”。下面正中竖刻“为善最乐”。右侧竖刻“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左侧竖刻“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碑
阴共刻34字。全碑共刻111字。
长期以来,淇县广泛流传着一个关于扯淡碑的故事。故事说,古时候有个人叫沐怀古,他原来在朝中做大官,后来犯了死罪,临刑前其仆人代其伏法。沐怀古逃出北京之后,一直往南走,因为过不去黄河,他又回到云梦山修行。他思念亲人,怀念替他而死的仆人。于是他修了一座祖师庙,还修了一座望京楼。每当怀念他们的时候便登楼向北眺望,希望看见他们。光阴荏冉,沐怀古到了该死的时候,他糊涂了,他原以为,己经有人替自已死过了,自己就可以永远不死了。哪知还是免不了一死。他生气地叹道:要知现在,何必当初。让人家替自己死了,自已还得死,真是扯淡。于是他就为自立了这块扯淡碑。
二 扯淡碑——崇祯皇帝的墓碑
扯淡碑是墓碑,但碑上无墓主人姓名。虽然碑上有一百余字的碑文,但人们对它却是一知半解,从来没有人通解过碑文。群众传说墓主人叫沐怀古。如果说墓主人真是传说中的沐怀古,那么,因为他的“事迹己详载甲申记矣”,就应该在.史书中找到沐怀古这个名子,但遍查史书没有沐怀古这个名字。可见传说毕竟是传说,它不是真实的历史。扯淡碑既无墓主人姓名,也没有立碑时间,也没有撰文及书丹者。从人称上看,自称“我”,自称“予”,自称“翁”,可以认定,碑文是墓主人自己撰写,书丹大约也是自己。这样,我们要想找到扯淡碑的主人,只能让扯淡碑自己说话。目前,它是我们认识扯淡碑的唯一依据。
阳面碑文正文是“泰极仙翁脱骨处”。
“泰极”这个位置本应是写墓主人姓名的地方,这里却以“泰极”取而代之,所以解开“泰极”是找到墓主人姓名的关键。
从辞书中我们查找出关于“泰”和“极”的各种解释,然后进行排列组合,最后发现,只有当“泰”字作通达、平安解,“极”字当程度副词解时,“泰极”才能构成通达到极点,平安到极点的意思。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通达平安到极点的人,只能是皇帝。另外,“极”本是屋极之栋,所以,又引伸出极有顶点、最高地位之意。故旧时,“极”也指君位。古时泰、太、大可以通假,这样“泰极”又可以解为大君位。如此解释,就从另一个侧面透出墓主人的皇帝身分。极又可作极星解,即北极星。古代又称之为紫微星或帝星。这里也透出墓主人的皇帝身分。
所以,无论以“泰”字为主解.还是以“极”字为主解,“泰极”都透出墓主人的皇帝身份。
“泰极”又是《易经》中的一个词语.我们再从《易》学的角度对“泰极”进行分析。
“泰”是泰卦。从卦象看,泰卦是由乾卦和坤卦构成的。乾代表日,坤代表月,日月合起来是明,泰极就是明极。明也可能指明朝,泰极就是明朝的极点,明朝的极点应该说是明朝皇帝。难道墓主人是一位明朝皇帝?
我们再来看卦辞。泰,就是通泰。泰卦的卦辞曰:“泰:小往大来。吉,亨。”《易》以阴为小,阳为大。往是往外出,来是往內来。小往大来就是阳气下降往里进,阴气上升往外出,阴阳和畅,萬物旺盛。这是自然界的泰。如果将自然界的泰引伸到人类社会,那么,大就象征国君,就是皇帝。小就象征臣民百姓。小往大来就是国君、皇帝以礼使臣,臣以忠事君,忠于皇帝,上下关系和谐融洽。所反映的时代特点是“通”。君臣上下一致,志同道合。象传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相辅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这里的“后”即国君、皇帝。财通裁。意思是说在泰的形势下,国君要制定符合历史发展的方针政策,来治理民众。泰卦可以说基本上讲的是国君治国问题。当“泰”的形势发展到极点时,国家就会发生质变,出现土崩瓦解之势,无法挽回。家就要走向灭亡。国君是国家的代表者,国家的领导者,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当国家“泰极”时,国君自然也“泰极”了。墓主人以“泰极”自称,说明他是一位以“后”自居者,是国君、皇帝。皇帝“泰极”了就要下台。“泰极”而否,否卦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与泰卦相反,是闭塞不通。在这种情况下,君子“以俭德避难”,“宜晦处穷约”。就是应该躲起来避难。这样看起来墓主人是位下台皇帝,且在避难之中。墓主人以泰极自称,不仅巧妙地透露出他的明朝皇帝身份,而且透露出他下台了,在避难之中。
综合以上分析,从词义的角度讲,“泰极”是国君,是皇帝,从“易”学角度讲,“泰极”也是皇帝,不仅是皇帝,而且是明朝下台又在避难的皇帝。
“仙翁”,是神话及宗教所称长生不老的人。说明他年龄很大了,成仙了。
“脱骨”是脱胎换骨的简称。道教认为,修道者得道后,便脱凡胎而成圣胎,换凡骨而成仙骨。
“处”是表示处所。这个地方。
综合以上分析,“泰极仙翁脱骨处”,就是明朝下台避难皇帝修道成仙,脱胎换骨于此。
那么,这个下台皇帝谁呢?让我们再看墓主人简介。
“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访道云梦修真。”仙翁是燕京人,明末甲申年造访道教,到云梦山修真。明朝末年到云梦山修真的明朝下台皇帝是谁呢?只能是崇祯,因为明末甲申年的下台皇帝只有崇祯一个人。
崇祯姓朱,水木氏怎么说呢?首先应该肯定水木不是一个姓氏,因为中国没有这个复姓。水木氏可以理解为一个谐音——随即隐没了姓氏。因为在这里姓氏并不重要了,它不影响对明末甲申下台皇帝的理解。所以,水木氏就可以理解为墓主人下台之后“随即隐没了姓氏”的谐音。
我们再看以下的介绍是否符合崇祯。
“事迹己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仙翁的事迹已经详细记载在明朝的历史中,我这一辈子不敢赘述了。既是详载,必为重点。明末甲申,中国有三大重点人物,他们的事迹是必须详细记载的。这就是:明朝集团的崇祯、义军集团的李自成、清朝集团的顺治。李自成和顺治都不是燕人,唯有崇祯是燕人。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仙翁也应该是崇祯。崇祯作为明朝的亡国之君,他的事迹无疑应该、也必须详细记载在明末甲申年的历史中。这里的“不敢再赘”,也暗含大家都知道,不必再说,再说就明白暴露身份了。无疑是怕暴露身分,才不敢再说。
“翁生不言寿,莫考其纪。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
翁生不言寿,莫考其纪。这句话暗含翁是万岁之意。皇帝是“萬岁”,自己不讲年龄、别人均呼万岁,所以,自己不言寿,别人也不考其纪。“纪”是古时的纪年单位,一纪12年。12纪就是144年。忽然,有人对仙翁说,你己经144岁了。仙翁听了之后。先是愕然,很快就恢复了平静,终于回答说,对,是的。这几句话看似简单,实际上,它深刻地反映了墓主人身份的变化。由生不言寿,莫考其纪。现在竟然变成言寿了,也有人考其纪了。皇帝变成了平民。这与崇禎也极符合
“四空门人清。”明朝灭亡了。崇祯的国失了,民失了,财失了,权失了。四面八方罄尽一空了。四面皆空,即四空。一切皆空。但是,崇祯仍为明朝守着一个空门,成为四空门人。四空门人怎么样呢?清。清有高洁之意。崇祯认为自己即便为明朝守的是一个空门,也是非常高洁的。所以,崇祯说自已是四空门人清。这也符合崇祯的思想。
“琴、棋、书、画。”这是四个独词句,名词用作动词,即弹琴、下棋、写字、画画。这是崇祯在避难中、为明朝守空门期间生活的主要内容。
“抱病老人立。”抱,有持守之意。病,这里不排除生病,但,因为崇祯国破家亡,隐居清朝,有多少辱、多少恨、多少困苦埋在心中。这里用一个病字泄露出来,也是一種暗地表露的方法。老人,年迈体弱,行动不便,与前边的仙翁相照应。心持屈辱仇恨的老人为自己立了这块碑。
崇祯用增加內函缩小外延的逻辑方法,将一个普遍概念最后定位到一个单独概念,把自已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将自已的一生分成三个时期,燕人时期。当皇帝,有不少“事迹”。门人时期。为明朝坚守一个空门,与琴棋书画为伴,不與清人为伍。很清高,很高洁。老人时期。在思想上总结自己的一生,立碑以言志。
短短64个字的简介,竟然以“扯淡”作题,太出人意料了。扯淡是胡说乱道的意思。但是,这个简介中根本没有胡说乱道的内容。那么他为什么要以扯淡作题呢?首先,墓主人担心害怕,他“不敢”讲自己的真实姓名和“事跡”,他是从安全考虑,扯淡为自己开辟了一条退路。有人追查,可以用胡说乱道塘塞。其次,有自嘲的意味。作为一个皇帝,自己的历史事迹自己也不敢正经说,岂不悲哉!当然,以扯淡作题,也颇引人注目。
按照常规,碑文后应写立碑时间。但扯淡碑违背常规,没有写立碑时间。这绝不是一时的疏忽,而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要说普通人,即便是明朝的一个很大的官,人死了,碑上又没写真实姓名,犯碍着连时间也不敢写吗?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崇祯自己的明朝年号不敢用,又不承认清朝,所以清朝年号不愿用、不能用。所以,干脆不写年号。这样,就避开了年号问题。决绝要这样作的人,只能是崇祯。
碑阴碑文。
“为善最乐”,办好事是最大的快乐。这是崇祯晚年追求的信仰,也是他在避难中接近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切感悟。如此讲固然不能算错,但如此简单的内容与其地位、字的个头似乎不大相称。它有没有更深的含义呢?
老子《道德经》曰:“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吴澄注曰,为,犹言救助之。善,善人也。整个这一节的意思是,恶人与善人结了很深的怨恨,你从中去调解,可能一时矛盾会化解,善人当然不会再记仇,但恶人一定不会忘记这一仇恨,必有余怨。暂时的矛盾缓和,不能保证以后恶人就不报复了。这怎么能救助善人呢?
按照“为善”就是救助善人的解释,“为善最乐”就是救助善人是最快乐的事情。那么崇祯就是善人,淇县人以及救助过崇祯的其他人,都是崇祯的救助者。为善最乐是崇祯对救助者的祝福和感谢,是救助者让崇祯躲过了一时的灾难。崇祯说救助善人的人最快乐,祝愿他们永远最快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道德经》﹚天道无私亲,常救助善人。恶者必得祸,善者必得福。崇祯认为自己能够躲过了灾难,修道成仙,是天助自己。
如此解释可能更符合崇祯的本意。
右侧联语是“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三光即日月星,代表天。皇帝是天子,是真龙天子,由其代天行事。常人对天都说对住对不住,没有人说辜负不辜负的。可见天曾经赋予墓主人一定任务,墓主人觉得完成的不错,故说不负天。由此可见墓主人的确是位皇帝。这是再次突出自己的皇帝身份。自己既不愧为天子,也不愧为人民的好皇帝。而且本领很强,有欺负鬼神的能力,但是他“不欺鬼神”。这是墓主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一联语完全符合崇禎对自己的评价。
左侧联语是“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虚灵即使心灵虚寂。这是写道人崇祯修道的成就和经验。
如果说碑阳写的是皇帝崇祯,那么,碑阴写的就是道人崇祯。作为皇帝,崇祯是一个失败者,作为道人,崇祯是一个成功者、胜利者。崇祯对自己的这两种身份,两种生活,用“再不来了”做了评价。
纵观扯淡碑碑文,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说.扯淡碑就是崇祯皇帝的墓碑。那么,可以说,传说中的沐怀古、碑上的泰极仙翁和崇祯是同一个人。
三、崇祯逃出了京城
.崇祯吊死煤山是中国人的常识,似乎己成历史定论。过去我们对崇祯吊死煤山也深信不疑,破解《扯淡碑》之后 ,不禁让我们大感震惊,难道崇祯沒有吊死煤山,而是逃出了京城?如果崇祯逃出了京城,那么,扯淡碑就可能是崇祯的墓碑。如果没有逃出京城,扯淡碑就不可能是崇祯的墓碑。为此,我们不得不查阅《明史》,寻找崇祯逃出京城的蛛丝马迹。
为了明确方便,我们根据庄烈帝纪和李自成传等有关资料,列出一个时间表:
《明史·李邦华传》记载“十七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邦华密疏,请帝固守京师,仿永乐朝故事。太子监国南都。居数日,未得命。又请定永二王分封太平宁国二府,拱护两京。帝得书,意动。绕殿行,且读且叹。将行其言,会帝召对群臣,中允李明睿疏言,南迁,便给事中光时亨以倡言泄密,纠之。帝曰:‘国君死社稷正也,朕志定矣。’遂罢。邦华策不议……”
我们再看三月初到三月十九日的大事记:
癸巳(初五)“封总兵官吴三桂、左良玉、唐通、黄得功俱为伯。”
甲午(初六)“征诸镇兵入援。”
乙未(初七)“总兵官唐通入卫,命偕内臣杜之秩守居庸关。”
初十,命“王承恩提督城守。”
十一日“李自成至宣府。监视太监杜勋降。巡抚都御史朱之冯等死之”
十三日,“焚昌平”,“贼游骑至平则门京师犹不知也。”
十五日,“唐通、杜之秩降於自成。贼遂入关。”
十六日,“陷昌平”。
十七日,“贼犯京师,京营兵溃。” “帝召问群臣,莫对,有泣者。俄顷,贼环攻九门。门外先设三大营,悉降贼。京师久乏饷,乘陴者少。益以内侍,内侍专守城事。百司不敢问。”
十八日,“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 “贼攻益急。自成驻彰义门外,遣降贼太监杜勋缒入,见帝求禅位。帝怒叱之。下诏亲征。“日暝,太监曹化淳启彰义门,贼尽入。帝出宫登煤山,望烽火彻天,叹曰:‘苦我民耳。’徘徊久之,归乾清宫,令送太子及永王定王於戚臣周奎田弘遇第。”(《李自成传》)“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 ‘汝何故生我家!’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明史·公主传》)崇祯又“趣皇后自尽”。.
十九日,“天未明,皇城不守。鸣钟集百官,无至者。乃复登煤山。”“帝崩於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衣冠,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自大学士范景文而下,死者数十人。”李自成骑马入。“登皇极殿,据御座。下令大索帝后。期百官三日朝见……。”
《明史·马士奇传》曰:“十七年三月城陷,世奇方早食,投筋起,问帝安在?东宫二王安在?或言帝己出城,或言崩,或又言东宮二王被执。”
从这一段的事实,可以看出以下情况。
崇祯有出逃的思想基础。尽管先前有许多人提出迁都南京,都被崇祯拒绝了。但是,李邦华请帝固守京师,请定永二王分封太平宁国二府,拱护两京。必要时仿永乐朝故事。这一策略,得到了崇祯的极力赞扬。帝意动。绕殿行,且读且叹。永乐朝故事就是当年永乐皇帝朱棣攻陷南京之后,建文皇帝在大臣们的护送下逃出京城的故事。
崇祯有出逃的时间。李自成兵临城下,太子监国南都,分封定永王於太平宁国二府来不及了。那么,“仿永乐朝故事。”还是来得及的。
崇祯对李自成的抵抗是非常坚决的,毫无退让之意。十八日还怒叱叛徒,下诏亲征。但是,从“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开始,到十九日,“天未明,皇城不守。”怪事出现了,王承恩变了。身为保卫战的总指挥,皇帝让你亟整内官,准备亲征。结果他一去没回头,整没整,怎么整,谁也不知道,沒有下文了。
崇祯皇帝变了。崇祯白天还怒叱叛徒,下诏亲征。直到李自成据御座也没见他亲征。
崇祯再次出现,是在外城陷落之后。日暝,外城陷,他登煤山,望烽火徘徊。回宫后,送太子及二王出逃,逼死周后,又亲手杀死两个亲生女儿。这是愛之至极,又是何样的伤痛!常人会立即自杀或逃走,离开这个环境。崇祯同样会这样作。
但这个“崇祯”没有。他又坐下来等待。等什么呢?不知道。直等到第二天昧爽,内城陷。这时他还要打钟集合官员,没人去,才又登煤山,还要写遗诏,.“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这遗诏写得何等全面、理智、得体?还要“以帛自缢於山亭”。“崇祯”是怎样控制自己的?这样的情节怎样让人理解?事实上,应该说,这时的崇祯已是一个设计好的替身。
整个明朝也变了。外城陷了之后,内城不见有人抵抗,王承恩总指挥不见了,崇祯也不亲征了,全部瘫痪了。形成一段空白。只等自成进入。日暝外城陷,天不明内城也陷了。前后大约十幾个小时,看不到明朝的动静。岂非怪事?为什么没人拼杀保护崇祯?大约崇祯与王承恩都逃走了,没人指挥了。如果说崇祯没有逃走,皇宫马上就要失守,竟没人守护保护皇帝,任其自由走动,任敌人进来擒捉,甚至打钟集合也无人到场,这可能吗?这不合情理,不合逻辑,是不可能的事情。
王承恩、崇祯以及整个明朝廷的突然变化,其中隐藏着什么玄机呢?
现在守城失败已成定局,但逃出京城的機会尚存。崇祯召回王承恩,应该不是亲征,而是准备“仿永乐朝故事”。如果顺着这条思路去还原当时的情况应是什么样呢?应该是崇祯召回王承恩,让他赶快布置.出逃事宜。具体方案是找兩個替身,一個扮演崇禎,一個扮演王承恩。由崇禎皇帝寫衣襟詔,讓扮演崇禎者穿上,作為身份的標志,…… 。天黑之后,由王承恩帶領崇禎、太子及二王逃出京城。崇禎怕皇后及公主被玷辱,所以狠心殺死了她們。然后匆匆逃走。因為王承恩和崇禎謀划出逃之事,所以,王承恩不見了,崇禎也不親征了,整個明朝也無人抵抗了,形成一片空白。二位扮演者盡管愿意效忠,愿意替死,但他們還是想讓生命多延長点时间,所以,直到內城陷他們才去就死。這就是突然变化中隐藏的玄機。
崇祯并不是一个昏庸皇帝,他有所作为,也敢于作为。他从不服输,既然他认为当时的局势是“诸臣误朕”的结果,他必然要在新的条件下,用自已的作为证明自己的能力。只有出逃,重整旗敲,才有机会证明自已的能力。
当时崇祯刚满34岁,生命力正強,求生欲也正強,他为什么不选择生而要选择死呢?!贫民都说,好死不如赖活,更何况崇祯是个皇帝!
再说,在国家、皇帝处于生死存亡的极关键时刻,竟没人为皇帝出谋划策,簇拥着皇帝逃走,這是不合情理的。作为皇帝的心腹,护城作战总指挥的王承恩,不去护城,不保护皇帝出逃,而悄无声息地陪着皇帝去死,于皇帝,于自己,這都是不合情理的。
崇祯有逃出京城的思想基础,有出逃的充裕时间,有出逃的有利条件,江南又有那么好的条件和环境,除非崇祯是个傻子才不出逃而选择死。前边我们讲的怪现象就是崇祯出逃征兆。
当然,崇祯曾多次表示过国君死社稷的决心,但不见其有任何准备和行动。如果崇祯真的要死社稷,事先要写遗书之类的东西,要向某人托付家事国事之类的事,将后事安排一番。可惜这一切都没有。死社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最好死得壮烈,这莫过於为国战死。但崇祯既没出城拚杀,也没上城指挥。崇祯也可躲在内宫,等李自成出现时,冲出来,与其拼杀,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崇祯还可以自投李自成,实现自已的愿望:无伤百姓一人。可惜,这一切殉国方式他一个也没有用。一个连敌人都不敢杀的人,他敢杀自己吗?不可能。历史上所讲的李自成即将攻陷内城时,崇祯无奈,逃到煤山上吊,这叫死社稷吗?不,这叫被逼无奈而死。
那么,有没有崇祯出逃的证据呢?有。
在平山县崇祯避难行宫的真武殿两侧,各有一所庙,东边是王承恩的庙,传说他从崇祯死,这是纪念他的;西这是李祥成的。李祥成何许人也,竟能与崇祯的御笔太监守城总指挥王承恩并驾齐驱,分列真武殿崇祯星像的两侧。我们在《明史》却找不到他的传记。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在这里为什么享受到如此高的待遇?据平山同志介绍,“相传,崇祯皇帝在位时卜卦,江山将落于李姓之手,因此,对大将李祥成倍加疏远,可是当李自成攻进北京时,武将中只有李拼杀四门,保护御驾。不幸被李闯王所擒,闯王见其忠勇,劝他投降,李祥成提出厚葬老王、诛杀叛臣等条件自杀身亡。林清德感其忠烈,设庙祀之。”﹙见《天桂山》13页﹚
这里的玄機是,李自成是三月十七日犯京师,十八日“日暝”外城陷,李自成的军队“尽入”。李祥成正是“当李自成攻进北京时”,正是十八日夜,拼杀四门,保护御驾。这不正说明崇祯在夜里出逃了吗?!或许有人会提出到底是“攻进”北京还是“进攻”北京呢?会不会印刷有误呢?首先,有李祥成的庙不会有错。传言李祥成的事迹不会有错,就是“拼杀四门,保护御驾。”再扣“攻进”这个词也沒有意义了。总共不足48小时,崇祯沒有亲征。不存在亲征时谁保驾拼杀四门的问题。所以,只有崇祯出逃时,才会有保驾拼杀的问题。正因为李祥成是因为保崇祯出逃有功,而且壮烈牺牲,所以才为其立庙祭祀的。.
有消息说帝己出城,有李祥成拼杀四门保护御驾,所以说崇祯不仅有逃出京城的可能性,而且确实是把这种出逃的可能性,变成了逃出京城的现实。
或许有人会提出,李祥成不是也提出厚葬老王的问题吗,这不进一步证明崇祯死了吗?其实问题很简单,宫中巳造成了崇祯吊死煤山的假象,李祥成必须维护这个假象,才能保护崇祯逃出京城后的平安。如果李祥成说崇祯逃出了京城,李自成岂不派兵追赶,崇祯还能逃掉吗?李祥成提出厚葬老王的问题,正是要转移李自成的视线。
从崇祯出逃有思想准备,有巨资准备。从李祥成拼杀四门保护御驾,到宫中的人证实“帝
已出城”,再到崇祯信臣的判断。有这一连贯性的证据,所以,我们得出崇祯逃出京城的结论并不武断。
林清德是崇祯的心腹,李祥成庙是林清德感其忠烈,为李祥成建造的,事迹是林清德传下来的。所以,李祥成的事迹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是最可靠的,也是其他地方找不到的。
有人会问,为什么崇祯吊死煤山会得到那么多人的认可,成为过去的定论?对这个问题,我想还是历史地去剖析。弄一个假崇祯吊死煤山,就是制造崇祯吊死的舆论。崇祯死了,别再找他了。这是为崇祯出逃打掩护。内成陷落之后,马上传出两条相反的消息,一条说崇祯出逃了,一条说崇祯死了。首先造成混乱,让人摸不清头脑。未几,又一条消息传出,崇祯披头散发,穿着衣襟诏,吊死煤山了。李自成对此并不在意,没有找人指认证实,便命人用门板抬出,装入柳棺,几天之后便埋掉了。这样,崇祯吊死煤山的消息便占了上风。谁要说崇祯没有死,你要拿出证据。崇祯一去无消息,谁能拿出证据呢?再加上李自成很快撤出了北京,清朝占据北京。李自成势力,反清复明势力,清朝势力,相互打成一团。还有谁去追究崇祯死不死的事呢?无暇追究。“崇祯”吊死煤山,埋在昌平,就成“事实”了。这也正是崇祯、崇祯的近臣所要达到的目的。后人与史,也只能根据这个“事实”来说,来写。即便有人怀疑,但拿不出崇祯逃走的依据,更不知崇祯隐居何处,事关重大,也不敢提及。更有人站在崇祯一边,尽量给崇祯少找麻烦,随大流,说崇祯死了更好。崇祯秘密隐居,多年渺无音信,到死也无音信。崇祯吊死煤山就成了定论。如果不是有扯谈碑在,谁还谈及这个话题呢?
四、崇祯落脚淇县
崇祯逃出京城来到淇县。
这一问题有扯淡碑为证,碑在淇县,碑文又说,明末甲申访道云梦修真。
有民间传说为证,民间传说来淇县并不是人家的意思,人家是一直往南走的,因为过不去黄河才回来的。群众还传说,八角楼前的两稞参天松树,原来是沐怀古用两个小花盆从北京挑来的。说明崇祯是化装出逃的。
有崇祯的家人为证,淇县王洞一族王氏,他们自称是朱改王。他们原本是崇祯三子定王慈炯的后裔。而且是王承恩给他们改的。
这支王氏族人讲,李自成即将攻陷内宫,崇祯在这危急关头,将三位王子托付给心腹太监王承恩。王承恩深感责任重大,遂让三位王子易服。太子易名广,定王易名广裕,永王易名广福。在逃出京城的过程中,太子被自成军俘虏,永王被杀,王承恩最后只带定王一人逃出。他们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淇河南岸,最后定居下来。为了长治久安,王承恩让广裕与自已甥舅相称。又让广裕改姓王,再改名广大。这样朱慈炯就变成了王广大。
王广大长到十六岁,王承恩为其娶崔氏女为妻,在此繁衍生息。因他们刚来时住在洞中,又姓王,便称该村为王洞。
特殊的家史代代秘密相传,族人也繁衍绳绳。到了清朝末期,政治环境就宽松多了,他们又住在一个偏辟的小山村,为了纪念先祖,他们创办老坟会,每年清明节,每支派都派代表到老坟上祭祖,展示、祭拜传家宝。这个传家宝是一件皇袍。它是王承恩从皇宫带出来的。广大结婚后,王承恩又在其里布上写了几句王广大改名换姓,婚配情况的话。这件皇袍是祖传的最能证明他们是定王后裔的证据。再后来,该支族人中,男性结婚,都要穿穿这件祖传皇袍。可惜!解放前,由于生活所迫,王洞王吉庆的奶奶把这件保存了二百多年的传家宝洗了洗,给小孩改成衣服穿了。从此,家史证据消失了。失去了证据,仅剩下口传,这是族人的悲哀,也是国人的悲哀,因为这也是失去了中国一支皇族下落的物证,失去了解开明史一谜的物证据
物证的消失并不能改变历史。
还有诗证。祖师庙的泰极仙翁说,他明末甲申访道云梦修真。我们在云梦山水帘洞口,发现一方孙征兰的摩崖,题目是《仙洞偶笔》。摩崖由两首绝句构成。
《其一》曰:“盘古谁施开混针,斜穿山腹作仙心。我来洞代仙开口,心似山空古在今。”
《其二》曰:“洞为仙人万古留,泉滃仙髓带云流。乘云愿洒泉为雨,飞润闫浮四百洲。”.
现在我们对该诗进行分析:
“盘古谁施开混针,斜穿山腹作仙心。”
最早的世界是天地未分的混沌世界,是盘古开天僻地,使世间有了天地。又是谁用盘古的开混针斜穿山腹,开出这样一个超脱世俗的山洞呢?仙心,本是指超脱世俗的思想,这里用来代指山洞。
“我来洞代仙开口,心似山空古在今。”
我来到洞里代仙人说话,对这位刚来的仙人,大家都不熟悉,我向你们介绍,这位仙人,心似这个山洞一样广大深邃。大家都说他死了,实际上他没有死,他就住在这个山洞里。过去称人死叫作古,这个古就是作古的省略。在有居于、处于的意思。今有代词这、此的意思。所以,古在今就是作古之人居于此的意思。
“洞为仙人万古留,泉滃仙髓带云流。”
这个洞自古以来就是为仙人留的,这个洞里的泉喷涌出来的,不是水而是仙人的髓,他带着他的“云”流浪在这里。这就让我们难以理解了。这个仙人到底是个什么人?为什么这个洞自古就是为他留的?在中国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家就是皇帝的家业,皇帝有江山,江山归皇帝。说洞为皇帝万古留还差不多,怎么能为仙人万古留呢?大约这位刚来的仙人原来是位皇帝,也只有他是皇帝,他对他的江山太有感情了,他把自己同江山融为一体了,才能说泉涌出来的不是水而是皇帝的髓。仙人以前是皇帝,现在成仙人了。这样解释这两句诗就顺畅了。那么他为什么不当皇帝,现在来这里当仙人了呢?那就是说他下台了。他带云流浪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云肯定不是指天上的云彩,这个“云”字有其特定的含义。《河图》曰:云者天地之本。﹙见《康熙字典》﹚天地之本就是皇帝的中坚势力。皇帝带着他的中坚势力流浪,做仙人,说明这位皇帝是被赶下台,无处藏身,才冒充仙人隐居的。明末清初被赶下台、又都说他死了,其实就居住在云梦山水帘洞的皇帝是谁呢?答案只有一个,崇祯。
“乘云愿洒泉为雨,飞润闫浮四百洲。”.
崇祯并不甘心失败,他要利用他的中坚势力,献出自已的一切,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很快把失去的江山夺回来。闫浮,树名。闫浮洲俗指中华及东方诸国﹙见1986年版《辞源》﹚这里闫浮四百洲代指全中国。这里表现出了崇祯复国的决心和忘我精神,同时也表现了崇祯的乐观态度,称复国的速为“飞润”。
孙征兰,淇县人,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后不久,升为监察御使,“待殿陛”,恭助朝廷议定国事。顺治十年卒。孙征兰曾在崇祯殿下为臣。他明知这个山洞叫水帘洞,洞的上方还有窦文的题字水帘洞。然而他却又重新命名曰仙洞。又在洞口的右上方题“天开道眼,地透玄心”八个大字。认为下台的崇祯能隐居在这里是天地的安排,再合适不过了。他的署名更颇耐人寻味,“淇园懒云孙柱史”。“淇园”是淇县的代称。“懒云”的“云”分明就是“带云流”中的“云”。显然,孙征兰不仅与仙人关系密切,而且将自已融入了仙人帶的云中,即中坚势力,只不过年事己高,行动不便,似乎懒了点而已。孙征兰自称“懒云”这是唯一的一次。孙征兰又将御史改称“柱史”,这也是唯一的一次。“柱史”又叫“柱下史”,是周朝时的官名,是一类站在殿柱下面,听从国王派遣的官,相当于后来的御史。孙征兰改称御史为“柱史”,分明在向人们暗示他与“仙人”的关系是君臣关系。这改洞名,两个唯一的一次,是非同寻常的举动,值得我们深思。
《仙洞偶笔》与《扯淡碑》是姊妹篇,前者刻画的是一个积极、坚决、对复国充满信心的年轻崇祯,后者刻画了一个问心无愧、对修真充满自豪、却是个“抱病老人”的崇祯。
五、青龙观与祖师庙
从前我们只知道淇县祖师庙,不知道河北省平山县的青龙观道院。近年,我们知道了平山的青龙观,原来那里是崇祯的避难行宫。从青龙观的材料中,我们不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崇祯没有吊死煤山,还可以找到崇祯的生活来源。
据平山县志和天桂山当地传说,明朝末年,崇祯在义军纷起,李自成进逼北京的情况下,
深感大势己去,便拨巨资,令心腹太监林清德出京修避难行宫。林清德走遍半个中国,选中了易守难攻,且风景优美的河北省平山县天桂山。
河北省平山县崇祯避难行宫建设从顺治五年(1648年)开始建设,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大功告成。前后经历了四十多年。因为明朝灭亡了,故更名为青龙观道院。道院东西南北皆设山门,东门叫朝圣门,南门叫朱雀门,朱雀门建在高50米,长约200米的大石堤上,工程十分浩大。.北门叫玉宫门。真武殿是青龙观道院的大型主体建筑。座落在5米高的石砌台基上,基石上刻有“云集台”三字。殿内供真武铜像,上方悬一块“玄天真武北极大帝”的匾额,廊柱上一幅联曰:“出三宫别六院修成玉体,入武当归正道练就金身。”真武殿下云集台中空,曾供有崇祯遗像。传言崇祯是由天上的真武下凡转生的,真武铜像就是崇祯的星像。
青龙观道院从内涵上讲,各座殿堂既有道观之称,又有皇宫之名。如真武殿又名钦安殿,两侧设朝房、御花园、西部意建朝阳院,又建有落驾亭、卧龙亭等。
青龙观道院可以给我们以下信息:
青龙观道院和崇祯避难行宫是一回事,只是名称不同而己。皇帝是真龙天子,崇祯就是龙。因为崇祯当时上处青年,故称青龙。因为明朝巳亡,而且都说崇祯吊死煤山,公开讲崇祯行宫是万万不行的,所以必须为其披上宗教的外衣进行掩护。
崇祯没有死。
如果崇祯真的死了,建筑物有道观之称,又冠以皇宫之名有何意义?既是道观又称其为崇祯避难行宫有何意义?
如果崇祯没有在那里落过驾,为何建落驾亭?如果崇祯没有在那里休息过,为何又建卧龙亭?
从建筑物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崇祯不仅到过天桂山,而且在青龙观道院生活过。
从楹联说。真武殿的“出三宮别六院修成玉体”,这指的不就是崇禎吗?神话中的玄武那有三宫六院?而且传言真武铜像就是崇祯的星像。这说明真武殿就是崇祯的生祠。而且,真武殿下面的地下室中,就供奉着崇祯的画像,真武殿又名钦安殿。这一切不正说明真武殿就是崇祯殿吗?
这里一排三座庙,可以说供奉着三个人,崇祯、王承恩和李祥成。崇祯没死,我们正在论述,王承恩没死,他是淇县朱改王氏的恩人,朱改王氏有证。李祥成死了,他证明崇祯逃出了京城。
特别是一幅楹联值得注意。青龙道院西二门上有一对联,联曰:“他地特无地,元天别有天。”对此联平山的同志没有作出解释,仅用“十分耐人寻味”6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幅联的意思是,青龙观道院是崇祯的避难行宫,其他地方﹙他地﹚也有这祥一抉地方,只是那里没有土地﹙特无地﹚。这里头上的这片兰天﹙元天﹚,别的地方也有这样一片天﹙別有天﹚。这块“他地”、这片“别有”的“天”在什么地方呢?
泰极仙翁在淇县北圈门外西北约五十余步处建祖师庙。从外观看,祖师庙与其他庙宇没有什么区别,座北朝南,五间大殿,青砖绿瓦。内供玄天真武北极大帝。西侧,又筑静室三间,供日常养性之用。大门向南开,门外有大影壁墙,门的两侧栽黄茶叶树数株。庙院内满载花草。另有太湖石一架。环境优美,清静宜人。庙院之北,又筑八角楼一座,以备乘凉静坐。楼门朝南,门头上方有“会真楼”三个大字。进门朝北有窗,窗上方横额勒石曰“遽觉”。楼分两层,二楼八面开窗,登之可极目四望。楼门两侧各植松树一株,以其四季长青,经岁不凋,象征人之孤傲耿直。泰极仙翁就长期生活在这里。群众传言,这里住着一个活神仙。
淇县祖师庙,庙的主人是泰极仙翁,我们破解出泰极仙翁就是崇祯,这里除庙院之外,真的沒有崇祯的一寸土地,只有兰天。泰极仙翁生前为自已雕制好了一块墓碑,死后,因为“无地”,便埋在庙院中。祖师庙恰恰符合这个“他地特无地”的条件,这一幅联语把两个庙宇连结起来了。说明两地都是崇祯的避难行宫。可惜的是祖师庙解放前无文字记载,这里有无碑碣,内容是什么?有无楹联,内容是什么?因为缺失文字记录,所以无法从文字上与平山比对。这虽是一个缺憾,但并不影响我们从事上对这一事实的认定。
淇县是崇祯的住处,平山是崇祯的生活经费供应基地。两处同样是崇祯避难行宫,只是分工不同而己。两处行宫,一个主人。
当年青龙观“显赫一时,富甲一方”,前后山数庄山民俱为青龙观佃户。土地达4000多亩,年收租达400石。在通往北京的路上,还有不少钱庄和店铺。大量的经济收入是干什么用的?大搞经济可不是道教的宗旨。分明这是在为崇祯提供经济支持。
六、对扯淡碑几个问题的看法
扯淡碑一直是淇县人民心中的一个谜。除了一个关于扯淡碑的雾一样的民间故事外,人们对扯淡碑的其他情况一无所知。人们终想解开这个谜。改革开放后,淇县一度出现过扯淡碑热,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扯淡碑进行研究、探讨,找出自认为正确的答案。在这種情况下,出现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说法是很自然的事。在这里也想就有些观点谈谈自已的看法,與大家讨论。从而进一步阐明自已的观点。
1、标点
标点是文章的重要部分,标点不同,对文章意思的理解也会有差别。特别是古人,文不加点。这就为我们带来更大的麻烦,要断句,要标点。出现分歧,是很正常的现象。
.我认为墓主人简介这一部分,应该这样标点:
翁,燕人。水氏。明末甲申访道云梦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翁生不言寿,莫考其纪。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
有人把第二个翁字断在了前边,成了“予等不敢再赘翁”。“赘”的宾语是“事迹”,承前省了,不是“翁”。如此断句,造成动宾搭配不当,同时,使下句失去了主语。“翁”是“生不言寿”的主语,谁生不言寿呢?翁。
有人把“卒”字断到了前面,成了“一十有二纪卒”。那么,这个“卒”就是死的意思。如果说仙翁死了,那么,在“生不言寿,莫老其纪”的情况下,谁能说出这个年龄?谁又能证明这个年岭对还是不对呢?.所以,这个“卒”字不能断到前边,一定要断到后边,作“曰”的壮浯,表示情态,有惊讶迟疑的意思,当“终于”讲 。如果把卒字断到前边,后边曰的主语又是谁呢?无法找出它的主语。
有人把“清”字断到了后面,“四空门人”变成了一个词组,不成句子。后边的“琴棋书画”冠上一个“清”字,这个清字在这里也无法作出解释。这个清字应是“四空门人”的谓语,作高洁讲。.
2、有人认为,崇祯死在淇县,扯淡碑是崇祯皇帝的墓碑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为崇祯吊死煤山早有历史定论。
这種观点并不奇怪,一般人都会這么想。但是,因为对《扯淡碑》的破解我们不得不提出这个命题。
崇祯吊死煤山是明亡之后清初得出的结论。李自成攻破京城之后,虽然大索帝后,但找到一个被称为崇祯的尸體之后,便让用门板抬出,装入一口棺材。他自己未看一眼,更没有找人辨认,验明正身。一个月前李自成曾散发传单说,崇祯并非十分昏暗。十八日还“谴降贼太监杜勋缍入,见帝,求禅位。”看起来李自成对崇祯并不十分痛恨,对崇祯的死活似乎不大在意。.所以,听说崇祯死了,对尸體未加辦认便入棺了。因为入棺,即便熟悉崇祯的人看见这具披头散发的尸体,究竟是真崇祯还是假崇祯,一下子也无法说清了。尽管不少人说皇帝出城了,这里有被承认的崇禎的尸體在,有衣襟遗诏在,多数人还是相信这具无法说清真假崇祯的尸體就是崇祯。也或许还有人愿意把这具即便是假的崇祯的尸體说成真的,因为这样以后就再也无人追查崇祯的下落了。这样崇祯吊死煤山的结论就出来了。
今天,我们破解了《扯淡碑》,破解了孙征兰的《仙洞偶筆》,发现了崇祯的避难行宮,发现了崇祯三子定王慈炯的后代。在新情况新证据面前,为什么就不能对老结论怀疑,提出新的更符合实际的看法呢?新的观点不是没有依据的,不是空想出来的。
或许有人说,你对《扯淡碑》和《仙洞偶筆》的破解正确吗?我不敢说绝对正确,但我可以说态度是负责的,每个词的解释都是以辞书为依据的。同时,我们也欢迎有更确切的破解对本文的错误作出批评指正。如果仅仅引用书本上的现成结论,或某某人怎么说的,就说扯淡碑不可能是崇祯皇帝的墓碑,未免显得缺乏说服力。因为这是一个新发现,它的立足点就在扯淡碑本身上。扯淡碑是墓主人自已讲述自己,自己给自已作的盖棺论定。这是最可信服的。
有人说,崇祯怎么就选中了淇县呢?我们认为,这里有偶然的成分,正如民间故事所讲,开始是一直往南走,这完全符合崇祯的选择。江南有大片安定的国土,到那里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因为过不去黃河又回来了。为什么回到了云梦山了呢?因为云梦山是很有名气的道教勝地,以修道为名,在这里暂住一段时间,等条件成熟了再过黃河,这是临时应付办法,是偶然来到这里。这里离南北交通大动脉近,交通方便,消息灵通。同时也有必然性。当由于種種原因过不了黃河的时候,是离开云梦山还是留下来呢?事实是留下来了。为什么留下来了呢?我认为這与云梦山本身和淇县当时的社会条件有关。从云梦山自身来说,按翰林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秋涧王恽讲,这里“岩壑尤美,四顾皆崇山茂林,列峙环拱。”而且,“盘簿风烟,秘藏灵異,幽隐之士,代不乏人。”﹙大元大德三年《重修道院记》﹚並举出唐代甄济,当时的四仙、全真学者李志和等为例。古人对云梦山还发出这样的感叹,王恽有诗曰:“我欲寻真问丹诀,凭谁传简借青鸾。”明代典史杨鹇诗曰:“读罢石崖方外记,应知此处有神仙。”窦金诗曰:“古洞灵深仙迹在,可能裨补世升平。”在这样一个道教圣地,又住进一位仙人,不易引起人们的惊奇。从当时淇县的社会条件讲,淇县曾为殷末帝都,卫国国都,后来又曾为州郡县治所,历史优久,文化底蕴豐厚,民风惇朴。县小、人少、荒凉,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淇县志载,崇祯十三年,淇县人口仅有7753人, 且多在东部平原。还有一个人值得一提,他就是前边我们提到的孙征兰。他为崇祯大臣,是淇县人,他可以为崇祯提供许多方便。这些都是崇祯留在淇县的重要因素。崇祯住了一段时间,既安全又舒适。在无条件前往南京的情况下,他为什么要再换一个不可预测的新地方呢?所以,崇祯长期留住淇县就不奇怪了,更有他的三子住在王洞。
3、有人说扯淡碑的主人是沐怀古,是沐英的后代。这种说法也缺少依据。首先,在史书上找不到沐怀古这个人的名子。既然“事迹已评载甲申记”,史书上必定有他的名子,在史书上见不到他,说明这个人不存在。其次,沐英是安微人,不是燕人。他应该自称皖人,其后代长期镇守云南,也可以说滇人。无论如何不能说燕人。所以,沐怀古说也不正确。
还有人把扯淡碑和一捧雪的故事混在一起,这更是无稽之谈。时间上相距近百年。
4、有人说扯淡碑表现的思想芜杂、消极,提示人们不要把糟粕当宝贝。实际上,阳面碑文客观地介绍了墓主人自己的一生,碑阴仅透出“虚灵自然”的道家思想,并没有什么芜杂,更不见其有什么糟粕,也很难说多么消极。
5、有人说扯淡碑是文字游戏。试想自己为自己立的墓碑,不在碑上写正事而玩文游戏,这样的人不可议。笔者没有发现那个地方是在玩文字游戏。请问,哪个地方是文字游戏呢?我们不仅没有文字游戏,反而发现了作者的认真精神。在碑的底面我们看到一些字的点划痕迹,甚至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字。这说明这块碑是磨过重刻的。有人说这是一块二碑。说二碑也可以,但这是墓主人自已的二碑,不是别人的二碑。因为墓主人并不穷,不至于连块墓碑也买不起。墓主人对碑文不滿意,不惜将刻好的碑文磨掉重刻。可见其对碑文的重视程度。难道他会在这里玩这字游戏?绝对不会。所以,文字游戏说是不能成立的。
7、有人说,既然是破解就有猜的成分,既然是猜就很难说对與错了。这种观点也似是而非了。如猜谜语,也是猜。你猜的依据就是“谜语〞。因为有依据,你猜的結果符合这个依据就是对的,不符合就是错的。所以,仅管是猜,也有对错之分。并非猜的结果就没有了对與错的分別了。对文章的破解也一样,就看你对原文怎么破,又怎么解了。如果你破得不对,肯定解得也不对。破是解的基础。如果你破得对,你的解可能对,也可能不对。这就看你解的符合不符合原文的本意。如果你破的对,解的又符合原文的本意,你的破解就是对的,是正确的。我对扯淡碑的破解正确与否,大家可以评判。
扯淡碑是一篇墓碑碑文。立墓碑就是为了扬名,“流芳百世”。如果你不敢在墓碑上写上你的真实姓名,你就应该让人们通过其他文字捕捉到你是谁。如果通过整篇碑文也破解不出你的真实姓名即无解。如果有两解或多解,那么,你这篇碑文就失败了,失去了立墓碑的意义。如果你虽然不敢直接写上你的真实姓名,但你碑文的含蓄度太差,让人一眼就看出了你的真实姓名,这也失去了你不写真实姓名的意义。扯淡碑一百余字,写得又那么认真,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找到碑主人的真实姓名。
结语
我们说扯淡碑是崇祯皇帝的墓碑,这不是異想天开,不是标新立異。我们是通过破解碑文,得出了这个结论。我们又在文献中、生活现实中,找到了依据。宫中有人说崇祯逃出了京城,就有李自成攻入北京,李祥成拼杀四门,保护御驾出城的事实。这说明崇祯出逃京城是事实。淇县有王承恩保护王子出逃之事,说明王承恩陪死是假。陪死者都是假的,死者会是真的吗?淇县有崇祯居住的祖师庙,河北省平山县有“显赫一时,富甲一方”的崇祯避难行宫。行宫楹联说有“他地特无地”,淇县就有符合“无地”条件的祖师庙。扯淡碑说泰极仙翁明末甲申访道云梦修真,我们在云梦山就找到了刚下台的崇祯——仙人。崇祯144岁时正是乾隆19年,崇祯死后,平山县崇祯避难行宫就进入了乾隆年间守成期,接下来就败落了。难道這一切都是巧合吗?这些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却相互关联,相互照应,就构成了一个崇禎没有吊死煤山而是出逃的证据链。难道我们还不能说扯淡碑就是崇祯的墓碑吗?即便说是巧合,巧合就是偶然,关于偶然和必然的关系,恩格斯是这样说的:“被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偶然性背后总是隐蔽着必然,它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总由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我们在这里讲的崇祯的情况正是这样。
本文是引玉之砖,我想把这块砖抛出去的原因是:1,这关系到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皇帝的最终归宿大问题,应该搞清楚。2,扯淡碑是淇县著名古跡之一,但它历来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谜。揭开这个谜底,让大家心中亮堂起来也是很必要的,即便它不是崇祯的墓碑,无论它是谁的,我们都应该解开这个谜。基於以上两点,我愿意把我的看法和盘托出。
欢迎有兴趣者积极参加探讨,抛出你的美玉。
扯淡碑的艺术形式
艺术形式是表现中心思想的。形式为内容服务。扯淡碑的艺术形式,完美地表现了它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从扯淡碑的造形说,圆首,阳面距碑边缘处有一阴线将碑园了起来,将圆首弧面也标了出来,看上去很清楚。有人说,这种形状叫碣。碑碣的不同,就表现在首部,圆首叫碣,方首叫碑。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有阴线标出上圆下方,这是象征天圆地方。这是古人对大自然、对天地的理解,标志着碑主人有天地。它仍是碑,不是碣,碣不需要用阴线标出上圆下方。碑主人这样作,是有意向人们暗示自己的皇帝身分。
今天我们看到的扯淡碑正面中间是泰极仙翁脱骨六个字,过去的一些文字资料是泰极仙翁脱骨处七个字。到底有处字没有处字呢?我走访了一些老人,有人说有,而且说出了那个处字的写法。迁到摘星台时,下面确有残破。再从碑的比例看,墓主人简介的四行字太靠下了,下面应该还有一部分,断掉了。这个处字正好也断掉了。从语意讲,脱骨处指的是一个脱骨的地点,而脱骨指的是一件事。墓所在的是一个地点,处字就点清点准了这个点。脱骨一事,既可以发生在此,也可以发生在彼。有处字就定死了这个事发生的地点。从老人的记忆,文字资料,语意以及墓碑本身的结构比例这四个方面综合起来看,有处字。
语言方面。《扯淡碑》语言精炼含蓄,晓畅与晦涩同用,实写与虚写共举,明灭闪烁,朴朔迷离。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谜一般的氛围,有的地方很好懂,有的地方怎么也解不开。诱发人们的兴趣,启发人们思考。
碑文用第一人称书写。自称“泰极仙翁”,所以,又自称“翁”。又自称“老人”,如“抱病老人立”。因为他己经活了“一十有二纪”了。又自称“予”,如“予等不敢再赘”。又自称《我》,如“有人问我修行法”。有时又省去我,如不负三光……。由于用了第一人称,所以,读起来亲切自然。也突出了碑的奇。
用字他注意奇。如,琴棋书画的棋,他不用棋,他用这个碁,并且把石放在其的左侧。为善最乐的乐,他不用当时规范的繁体字樂,他用的是今天简化的乐,这个乐在当时是不规范的。这就突出了碑的奇。
扯淡碑两面刻字,两面各像一块完好的碑。阳面竖着五行字,阴面竖着三行字,合起来共八行。墓主人简介共四行,六十四个字。这是否暗示我们,碑阳和《易经》的八卦有关呢?这样,我们从《易》学的角度解泰极,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作者暗示我们这样解的。从字体来说,扯淡碑有四种字体:泰极仙翁脱骨处和扯淡,这九个字是隶书。显得庄重肃穆,透出皇帝的威严。
“翁,燕人,……老人立。”是颜体楷书。笔划艰涩,透出经历的磨难。
“碑阴”二字是馆阁体楷书,秀丽端庄。指示人们认识碑的阴阳面。
其余均为草书,萧洒自如。透出修真生活的自然。﹙我对书法极不内行,姑且让我这样为扯淡碑上的字命名分类。﹚
刻工刀法也有三种之多,有v字形,有平凹形,有勾边形。这在其他碑刻中是枚真少见的。字体和刀法的多样性,不仅增加了碑的观尝性,而且突出了碑的奇特,更吸引读者。
扯淡碑缺少一项重要内容,即立碑时间。这是由崇祯的身分和性格决定的。崇祯要保持他明朝皇帝的身分和尊严,他无论如何不能用清朝的年号。不写年号,这也突出了碑的奇。
对称是扯淡碑的又一大特点。无论碑的阴面还是阳面,都是以中心线为对称轴,绝对对称。显得庄重、严肃。
扯淡碑从造形到部局,从语言到用字,从字体到刀工,突出一个奇字,奇碑下面埋奇人。恰到好处地完成了一个庄重严肃的皇帝历经磨难,最后修道成仙,这样一个思想内容。
扯淡碑趣谈
扯淡碑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
扯淡碑有着不寻常的经历。泰极仙翁刚死,埋在庙院中。他的侍从,或者说他的弟子还在。立在墓前的扯淡碑是安全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主人的祖师庙,慢慢地人去院空了。无人的庙宇,逐渐房倒屋塌了。扯淡碑开始了不安全的经历。
庙院变成了良田。扯淡碑与庄稼为伍,历酷暑,战严寒,风风雨雨。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枪林弹雨中迎红日送夕阳,驿道旁呆呆静立,安然无恙。
建农机公司时没有被拉倒。大跃进时没被炼成钢铁。“文革”时,虽被拉倒,却没有被砸碎,趴在农机公司井台上,为去井上的人垫脚,也没有大碍。
扯淡碑几百年来,没被犁耙撞倒,没被枪弹击碎,没被炼成钢铁,没被红卫兵砸烂。真可谓命大。常言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真是应了这句老话了,改革开放之后,大力发展旅游。扯淡碑由垫脚石,又变成了宝贝蛋。被请进了摘星台公园,通过修复,基本完好。今天,碑外又加了玻璃罩加以保护。真是进入了天堂。
水木氏是一套魔术。但变来变去,都可以与朱氏挂勾。
水木氏,多数人将水木合起来,变成沐字,称水木氏为沐氏。还有人在沐的基础上继续变,利用草书的写法,再加减变幻笔划,可变成朱氏。
水木氏还可以理解为墓主人下台之后“随即隐没了姓氏”的谐音。
在五行中,水生木,表示旺盛。所以,还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旺盛的姓氏。在周易术数中,地支申子辰化合而为水,水即暗含甲申年之意。朱字去首即为木。水木氏也可以理为甲申年失去首领地位的朱氏。
《说文解字》曰:水,准也。北方之行。朱,赤心木。从木,一在其中。说到底朱是木,木中含有朱。根据这些解释,水木氏还可以理解为北方的朱氏。因为准字后起义有标准的意思,所以,水木氏也可以理解为标准的朱氏。
你说牵强附会也好,你说很有道理也好,绝大多数解释都能与朱氏拉上关系。不过,姓氏不会对整个碑文产生太大影响,更不会产生关键影响。
从文字布局说。太极生两仪,扯淡碑有阳面与阴面,两面刻字,是谓两仪。两仪生四象,泰极仙翁脱骨处和为善最乐分别将阴阳两面碑从正中间分开,形成四部分。是谓四象。四象生八卦,全碑共八竖行,是谓八卦。这就是一个立体太极八卦图。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墓主人简介六十四个字,每八个字为一组,象征一卦。八八六十四,每字一卦,恰恰六十四卦。这是巧合呢?还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呢?
全碑共111字,这是否暗含:我这个明朝皇帝一以贯之的意思呢?我始终是明朝皇帝。不写立碑年月,不是就透出这层意思吗?
今天我们看扯淡碑,透过字离行间,还可看到一些点划痕迹,个别地方似乎像一个字。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原来阳面可能是一篇碑文,不是墓碑的形式。不知什么原因,很可能碑文有漏洞,容易发现主人的真实身分。所以又将其磨掉,重编碑文,变换形式,重新刻写。从碑的高、宽、厚的比例上就不看出,厚度太小了。可见其对碑文的认真程度。
据老人讲,民国初年,从北京方向常有人来看扯淡碑。他们不是成群结队,而是三三两两。他们下火车之后,找一个向导带领,有的还要付给向导一点小费。来到扯淡碑前,先是站立默默不语,然后,绕墓转几个圈,再到墓碑前抚摸石碑,默读碑文。之后,便随即离开,乘坐当天的火车赶回。他们自己不讲从哪里来,他们怎么知道淇县有扯淡碑,扯淡碑是谁的墓碑。向导们也从来没有人向瞻仰者问及这些问题。清朝时没人来过,之后也再没人来过,就民国初年北方有人来看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现在也成了一个谜。如果把这个情况与崇祯避难行宫联系起来看,这些瞻仰者或许就是修建崇祯避难行宫者的后人,或者是知道崇没有死者的后人。他们在清朝时不敢来瞻仰,清朝灭亡了,他们赶快来。.后来就不再来了。
三海村的人都记得,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一位老人,他从摘心台步量到三海村九龙口处,又从九龙口步量到摘心台,三天之内返复多次,最后,自言自语地说:就是这里。不知什么原因,老人没有向村民询问什么,便悄然离去。村民也不知老人是干什么的,也没向他介绍什么。这件事也成了一个谜。有人猜测,老人是在寻扯淡碑。 2007.7.
相关链接:1、扯淡碑 2、“扯淡”碑 3、扯淡碑(石同勋 裴灿敏) 4、揭开朝歌“扯淡碑”之谜(岳武佐)5、读《扯淡碑》(高水然) 6、驳奥运冠军粗糙论:胡扯不如正经自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