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淅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古都研究》第三辑上,原河南大学校长李润田先生发表了一篇文文章,论述了自然条件对洛阳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
经王革勋先生推荐,本人拜读了此文,觉得很有 见地。特别提到象征国家权利的九鼎是由朝歌迁到洛阳的。这更说明,那些认为朝歌只是"行宫"的观点,站不住脚。朝歌确确实实是殷纣王的都城,有很多史料证明, 虽然迁都于沬有两代和四代之争,但九鼎当时由朝歌迁到洛阳,就是都城在此之明证。"行宫"怎能放置九鼎重器呢?纣王帝辛都于朝歌又亡于朝歌的史实,决非只言片语可加否认的。----------老农
特将李润田先生的文章摘录如下:
李润田 :
.....................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坐落于黄河流域的中心位置。它与西安、开封、南京、杭州、北京同誉为我国六大文化古都。历史上先后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 隋(炀帝)、唐(武后)、后梁、后唐等九个王朝在此建都,所以有“九朝古都”之称。它历时九百三十余年,约占我国有文字记载历史的四分之一。......
一
从我国奴隶制社会全盛时期的西周初年到隋唐,尽管某些历史时期也有一度衰落的曲折过程,从总的趋势来看,洛阳还是处于不断向上发展的时期。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促使了洛阳的诞生和成为周期的国都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对城市的诞生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西周建都稿京,偏于西方.武王灭商后,为了镇服东方各族,开始在洛阳营建军事城堡,并把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从朝歌迁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成王定鼎于郏 郭"。《史记.周本纪》也记载:“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 。” 周公在洛阳建筑了两座城堡,一名王城洛邑,位于涧河东岸瀍水以西;一名成周城(下都),在白马寺东三里处 。据文献所载,两城相距约三十里.洛邑实际上是西周王朝的陪都,是周王巡游的住所或朝会东方诸候的城邑;成周城则是关押战争中俘虏来的商代贵族之地,实际上是西周奴隶制国家控制东方的军事城堡 。这时西周有两个都城,西都镐京,东都洛邑.
公元前779年,周平王抵挡不住犬戌的进攻,把国都从镐京迁到洛阳。为什么西周王朝选择洛阳作为统治东方的据点,继而又把国都迁到这里?这除了受当时政治 、经济条件的决定影响外,与它险要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从宏观地理位置来看,洛阳处于黄河流域的中枢,枢纽北至幽燕,南逾江淮,西对关陇,东抵黄河下游平原,道路远近大体相同,洛阳有居中卸外之便 。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使各地对洛阳的物资供应劳逸均等,也便于控制四方。其次,从小范围的地理位置形势来看,也十分理想。所谓“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洛阳地处古豫州的中心,河山环抱.自古以来,我国的政治家 、军事家及文学家都曾注意到这一点。洛阳北濒黄河,适对太行行王屋;南当伊阙,形势天成。战国时代军事家吴起曾称洛阳的形势:“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盖即指此 。更南于嵩县境内,则有"三涂"之险.其西南卢氏境内的熊耳山,东南登封境内有嵩山,两山遥遥相对。张衡《东京赋》曾盛赞洛阳“太室(嵩山)作镇,揭以熊耳”.其东丘陵起伏之处,古称虎牢 、成皋,所谓缳辕之险就在这里。史称"其坡十有二曲,将去还".仿佛是洛阳的东门,为兵家必争之地.洛阳西当豫西山地,这里有函谷和崤底屏障,自古以来亦称要害.由此可见,洛阳并不是裸露在毫无屏 蔽的广漠平原上孤城,而是有天然的河山为障,在防卸敌人进攻,可以步步为营,无论近郊与外围,有险可恃。再次,从当时洛阳周围的自然环境来看也是十分优越的.群山环绕四周,中间为一开阔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气侯温和,光热充足,伊 、洛、涧、瀍四河水充足,发展农业极为有利 。总之,险要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对于当时洛阳城的建立完全出于政治、军事目地,以及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阳是完全相适应的。同时,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在洛阳城的建立 、发展以及成为周朝国都的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资料来源:淅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古都研究》第三辑
|